◎文/黎承恩
◎攝影/黎承恩.阮羿璇
古有沈復「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今有政策「送農產,賞獎金,抓綠鬣蜥。」根據屏東縣政府農業處2023年10月公告「屏東縣外來入侵種移除獎勵計畫」,計畫提供東農米、老鷹紅豆和屏大醬油農產品,鼓勵民眾抓捕綠鬣蜥。在嘉義,甚至提供獎金向民眾懸賞綠鬣蜥。
屏東縣萬年溪旁的屏東縣政府消防局第一大隊屏東分隊,正是屏東為二提供民眾兌換農賞的消防局之一。屏東分隊分隊長蕭力軍表示:「萬年溪在市區,所以數量稍微少一點,以前在潮州分隊時,一天能收超過七十隻,數量多到嚇人。」究竟,這群蜥蜴犯了什麼滔天大罪,為何政府願意花錢懸賞,民眾也恨不得消滅牠們呢?
外來與入侵物種
依農業部臺灣農業故事館說明,根據「全球入侵種方案(Global Invasive Species Program)」和美國總統柯林頓在1999年頒布的第13112號行政命令。定義外來物種是指原本不在某個地區,而是由人為故意或無意引進的物種。依此標準來看,外來物種有千百種。生活中常見的白米、吳郭魚、波斯貓都是外來物種,就連夏天愛吃的愛文芒果也是從美國摩洛里達州引進的,說明外來物種不一定會對環境、生態造成影響。而「入侵種」則定義為在引進後,已經或可能造成經濟損失、生態破壞或有害人類健康的外來種。
其中,綠鬣蜥在2019年被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列為有害的外來入侵種,開始與各縣市政府合作移除。屏東消防局屏東分隊鄭小隊長表示:「真的怎麼抓都抓不完!你看這兩周的兌換紀錄,幾乎每天都有民眾抓到綠鬣蜥來換。」
綠鬣蜥來自中南美洲,最早在2001年開放合法進口,因外形酷似恐龍,大多作為寵物用途。但由於成長迅速、繁殖能力強,不少飼主因無法收養便將其扔至水溝旁。而進口或走私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不少逃逸的個體。這些被丟棄或逃逸的個體,因環境與原產地接近,也幾乎沒有天敵,所以在野外建立起新的族群,開始大肆入侵農田、果園,啃食農作物。
屏東市的萬年溪,在經過整治後,周圍環境非常適合綠鬣蜥生活。在萬年溪的中、上游偶爾也能看見綠鬣蜥的蹤影。平時在萬年溪畔釣魚的國二學生呂同學表示:「以前在民和國小前,有看過大隻的,近兩個月有看到兩、三隻小的。」
綠鬣蜥的原罪
在臺灣,綠鬣蜥想要活下去就是一種罪,足以判處死刑的罪。
根據國立嘉義大學電子報所示,每年大約從10月至隔年3月為綠鬣蜥的交配期,成體會集體前往求偶場進行展示繁殖行為。所以每年的秋天到春天這段期間,容易看見成群的綠鬣蜥,也因此媒體特別愛報導。
「綠鬣蜥遭通緝10個月被捕,小蜥已變成巨尾『哥吉拉』」、「『酷斯拉樂園』逮到10隻綠鬣蜥,達人續追『在逃老大』」等,將綠鬣蜥視為通緝罪犯的新聞標題,反映媒體對於綠鬣蜥的妖魔化,企圖讓民眾將「綠鬣蜥」與「罪犯」畫上等號。
一隻綠鬣蜥一年約能產下50顆蛋,體型較大的甚至能產下超過70顆蛋。會有這樣的習性是因為綠鬣蜥的原生地,有鱷魚、浣熊、毒蛇和猛禽等生物會將其作為獵物捕食。因此,綠鬣蜥為了穩定族群,每次產卵都必須要有足夠的產量才能有足夠的子代能夠存活。可來到臺灣,沒有原生的鱷魚,毒蛇和猛禽數量也遠不及綠鬣蜥繁殖的速度。
綠鬣蜥究竟犯了什麼錯?我們把破壞農產、破壞生態的罪名都冠在綠鬣蜥頭上,卻沒有在飼養、棄養或進口前審慎評估,如今受到侵害,其實是我們自作自受。
移除不等於虐待
「『鞭炮放口中、弓箭射穿綠鬣蜥』,殘忍虐殺行為引外媒關注」這是2021年的一則新聞,內容描述一位民眾將鞭炮塞入被五花大綁的綠鬣蜥口中引爆,將其活活炸死。顯示民眾抓捕綠鬣蜥,未必是為了環境或農產,更有可能是在媒體渲染下的獵巫行動。更糟糕的是政府提供農產、獎金向民眾懸賞綠鬣蜥,但這些民眾卻未必清楚綠鬣蜥的習性。這麼做,究竟是加速圍捕速度,還是便宜行事?
事實上,綠鬣蜥在交配時,成體會前往求偶場進行展示繁殖行為,其對於求偶場及產卵地具有高忠誠度,民眾任意捕捉易使綠鬣蜥放棄原有的場地,轉向其他地方棲息、繁殖,導致族群移動、擴張範圍。蕭力軍表示:「現在這種政策我們消防員也很困擾,本以為很快就會結束了,但民眾還是一直拿來。」
綠鬣蜥並非先天掠奪萬年溪,但繼續施行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政策,充其量也就是花錢彌補過去所犯下的錯誤。我們應該呼籲政府停止鼓勵民眾捕捉綠鬣蜥的行為,建立有系統的移除計畫,讓萬年溪的物種更具保障與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