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庭禎
◎攝影/蔡庭禎.黎承恩.邱子軒

「什麼嘛!原來只是一般的市場喔?」路過的民眾抬頭看著那雙巨大的白色手套,彷彿操控傀儡般,底下斗大掛著「中央市場」四個大字,與兩旁建築形成強烈對比,讓人不由得有些錯愕。

更錯愕的是一踏進中央市場,迎面而來的卻是冷清樣貌,明明理應是熱鬧的週日,部份店家卻早早打佯,即使營業,也只看見老闆低頭做著手邊的工作,鮮少有熱情招呼的氣息。
然而讓人吃驚的是,在這座有些寂寥的市場裡,卻充斥著一個一個藝術品……

不被領情的復甦之路

原來,這些是屏東縣政府為了復甦中央市場,與五所大學聯手進行的努力成果。除了坐落在市場內外的裝置藝術及攤位改造外,還曾為中央市場譜出《市場之歌》、發行觀光手冊,乃至舉辦系列活動等。

然而七年過去了,當時的藝術作品不是被店家投訴造成阻礙而拆除,就是疏於清理而累積灰塵,甚至還有藝術家感到無能為力的離去。

中央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伍靜華以及三線路在地工作坊,在此推動中央市場走讀活動。但要轉型為吸引人的觀光產業,必須媒合具有價值的店家,但並非每個店家都能接受新的轉變,他們已習慣並且願意接受商場沒落的事實,甚至只想低調服務原本客群,以避免引來同業競爭。因此,即使走讀活動已推行長達十二年之久,仍有其限制。

接連走訪幾家攤販,店家也大多抱持著「能做多久就做多久」的想法,因為看不見未來,新世代接手的意願不高,多靠著年邁的長輩默默守護。畢竟消費模式驟變,網路購物、連鎖店興起,傳統市場逐漸面臨沒落的處境。因此,現在中央市場就算什麼都有、什麼都賣,但顧客主要還是以老客人居多。
既然如此,為何還要極力挽留呢?

昔日繁華的中央市場

「這裡以前繁榮到連高雄鳳山都跟不上呢!」、「萬丹、里港、九如、高樹、內埔等處居民,還常特地跑到這裡採買物品」、「甚至過年要卸貨時,人多到車子開不進來!」聽完三線路在地工作坊執行長趙文俊的介紹,完全顛覆了想像。於是,我停下熟悉的機車代步,改以雙腳踏查,深入探訪從興盛變得空蕩的中央市場。

中央市場分為四個商場。第一商場的藍白旗袍專家,依然用著當時重如啞鈴的鐵熨斗;第二商場的王登財種子行,留有日治時期的度量衡;第三商場也曾有製作木屐的店家,但前幾年奶奶因病過世,技藝就此消散;第四商場的飲料店老闆娘,從十九歲做到六十餘歲,店鋪也依然保有原來的面貌……

過往的歷史看似遙遠,卻又栩栩如生在眼前呈現,似乎能看到長輩們在第一商場專注逛著服飾,孩子們也因商場的同心圓設計,盡情奔跑不怕走丟。又似乎能看到規劃方正的第二市場,攤販們有條有理卸下漁貨、菜貨的景象……我好像走入時光隧道中,聽見布行老闆對布的堅持、見識到排場盛大的迎娶文化、享受到濃濃古早味的點心等,在那些溫暖的人聲中,中央市場是個有歷史、有文化的基地,而非只是單純的買賣交易。

找出適合店家的轉型之道

或許,會覺得中央市場的店家消極、難以合作,但別忘了他們才是本體。中央市場之所以會存在,是因為有店家、有顧客。而消費模式的改變,中央市場已失去了顧客,如果想繼續保留文化,我們不能再失去店家。因此在思考轉型之餘,絕不能忽視店家的聲音,畢竟想保留歷史文化,多半也只是年輕人的一廂情願。

「其實,店家不是不喜歡而拒絕,只是不太會講話。」與店家長期接觸的趙文俊提醒指出,要重振中央市場,留心溝通的技巧是其中的關鍵。「憑什麼店家要為了滿足年輕人的心願,改變習慣已久的生存方式呢?」他說,如果想要轉型以保留文化,或許要讓店家看到其中的價值,並在推動的過程中也應盡量降低店家的負擔。

「五隻手指頭代表五條通,分散沒力量,但握在手裡就能舞弄人生!」這是伍靜華對市場入口那雙大手的見解。希望中央市場能凝聚五條道路而來的力量,讓新舊世代一起找到「中央市場」的核心理念,並願意發揮自身影響力投入其中,而不是像傀儡般,任由時代操縱。

Similar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