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林淑如(《明道文藝》特約記者)
◎ 專訪/唐秋水、唐嘉興(鹿港春秋美術社)
燈籠與花燈
以製作手工燈籠聞名全臺的彰化春秋美術社第三代傳人唐嘉興,首先讓我了解燈籠和花燈之不同,在這之前,我一直以為它們是一樣的。他說:
燈籠:原就是民間實用的照明器具、或用於更夫報更、婚喪喜慶、添丁……時,糊紙以不同顏色、書寫上帶有意義的文字或圖畫,以區分其用途。
花燈:也就是你們元宵節在各地賞的花燈,則是一種裝飾藝術,注重氛圍、十分應景、以花俏取勝。
這個八○年後的小老闆提醒我:我們店內主要是製作手工的燈籠,不是花燈。
可是至今燈籠已華麗轉身,成為炫眾、浪漫的花燈,這是不爭的事實。
看!今年——2023/2/11在「彰化300古城踩街趣」中,為慶祝彰化建城300年而主辦的踩街活動,春秋美術社提供遊行的8個黃色朱字大花燈,在遊行隊伍中十分醒目,每個花燈高220公分,其上吉祥的祝福語,帶給大家不少心靈的慰藉;等到遊行過後,這8座大花燈將呈列、守護著彰化四座古城門樓——東(樂耕)、南(宣平)、西(慶豐)、北(拱辰),這雖已不是什麼實用價值,但代表人類美學的超脫性——從實用到觀賞用,豈不浪漫?
主角人物登場
堅持傳承手工燈籠唐秋水大師
人類最幸福的時刻就是:內心充滿了期許。
正如《小王子》書中說的:「使沙漠顯得美麗的,是它在什麼地方藏着一口水井。」
為了找到這生活沙漠中的一口水井,我們啟程、追逐、等待……。
於是禱告、點香、放天燈,摺紙鶴、掛燈籠……,都是一種儀式。
正是三月媽祖繞境活動展開之前,我來到彰化市民族路409號的「春秋美術社」,他們剛為白沙屯媽祖進香隊伍訂作的「隨香燈」忙過。原來每位信徒手上提的小小「隨香燈」,都是他們親手編竹篾骨架、糊上紙、彩繪、書寫文字做成的,輕巧可愛,雖價錢不菲,但連日本遊客都深愛它,常帶回去做為祈福之用。
到了春秋美術社,一進門便看到神彩飛揚的「秋水師」已坐在店內正後方中間的寶座上,態度自若,指上的那根香煙仍裊裊,聲音卻從丹田冒出,很渾厚磁性的男性聲音,雄壯有力,歡迎我們到來。
春秋美術社創立至今已邁入70年,而他——人稱的「秋水師」,應承襲自父親,是第二代經營者,稍長於他的店幾歲,然而歲月厚待他的是:有一副強壯的體魄、並且笑聲朗朗、辯才無礙……。
口若懸河的他,看出是累積無數次「被採訪」經驗,練就成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自信。這對我,一個為採訪他而來的《明道文藝》特派記者,瞬間變得很輕鬆自在。不待發問,他已侃侃而談;關於燈籠的歷史、關於為保留手製燈籠的傳統文化所作的努力;關於它200公分高放置在萬華龍山寺迴廊的手工燈籠;以及今年踩街活動更高達220公分8個要放置在4座舊城門的手工燈籠……我一直在這秋水師的眼裡看到驕傲。這個數十年來始終堅持以一雙手慢慢打造燈籠,從不為了追求快速而改用機器製造的他,甚至把他怎麼教育二男二女克紹箕裘的過程,說得鉅細靡遺,以子為榮的他,臉上綻放著光彩。此刻,我看到在店內勤快工作著的正是第三代傳人——兒子嘉興和媳婦,嘉興可是放棄教職,返鄉繼承這傳統技藝的。
店內風景熱鬧
環顧店內,一盞盞高高掛起的燈籠,或彩繪著麒麟、青龍、金龍、神佛等圖騰;或書寫著「天上聖母」、「國泰民安」……等吉祥語;還有秋水師親筆寫下厚實飛揚的一幅幅春聯,滿屋彩繪栩栩如生、書法氣勢萬千,目不暇給。
以「竹篾燈籠工藝製作」的大師唐秋水先生,曾榮獲2018年「第25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民俗工藝獎」的殊榮。店裡懸掛的「薪傳獎」匾額是他的最大榮耀;另一個驕傲來自他的二男二女。沒有閒暇玩樂的童年時光,兩個兒子無怨言,自小便是書法比賽的常勝軍。
今天,在我的要求下,嘉興在門口為我們表演燈籠製作的過程:
首先是劈竹。他運用柴刀將竹子一剖二、二分四、四成八……,直到麵線般粗細, 然後編織竹篾骨架,看得我們目瞪口呆,歎為觀止。嘉興說他不全是來自父親壓力,多半也是他自己的興趣使然;在年輕人沉迷電動、網路的時代,還有孜孜矻矻為傳承手工燈籠技藝而努力的唐家後代,我打從心裡敬佩不已!
關於燈籠演變
古老的照明設備——燈籠,其實古埃及時代便已出現。那時,它的實用性勝過觀賞性;中國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掛起大紅燈籠自是有喜事降臨;若喪家出殯則提白燈籠,所謂:「白出紅進」,是指出殯前後燈籠顏色的變化,送葬隊伍提白燈籠,返家時換成紅燈籠;還有喪家門前也掛白、粉紅、紅三種不同顏色燈籠,是依過逝者享年不同而有異,就像是現在的訃聞,也有粉紅、白色之區分,高壽者算是喜喪,可用粉紅色帖子……。
燈籠發展到後來,尤其是亞洲東部,它常被視作的一種傳統民間工藝品。慢慢走出純實用的燈籠,華麗轉身,成為裝飾的寵兒,裝飾用的燈籠有很多不同的樣式:可吊掛在建築物上,或放在地面上當作標誌,應該還是有某些實用的價值在。紙燈籠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得到,而現代的燈籠通常是將電燈泡放入有裝飾的玻璃罩中,增添它的美麗。
以燈籠為主題,許多亞洲國家節日也會使用它。在中元節期間,蓮花造型的燈籠漂浮在江河和海洋上,象徵著引導那些被遺忘的祖先們失落的靈魂去投胎轉世;農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節,少數地方還有提燈籠的景象,而各處賞燈活動更是璀璨登場,製作的花燈以當年的生肖為主軸,加上各種卡通人物或標誌當地景色的圖騰,信仰等元素,增添不少年節熱鬧氣氛;至於寺廟慶典活動中,必然是天燈高高懸掛;而隨媽祖遶境的活動中,燈籠更是不可或缺的吉祥象徵物。
保留傳統、令人感動
在與嘉興對談中,了解到他對燈籠、花燈有不一樣的心情。
花燈是塑膠、鐵絲、燈泡、印刷、機關設計……等科技元素去完成的現代產物;而傳統燈籠卻取材自大自然的竹子、用紙張、顏料、毛筆和人工去製作出來的。
每個燈籠都是製作師經過一種儀式完成的。剖竹、編織骨架、黏糊紙張、親手繪畫、題詞……日日月月聚精會神、以誠敬的心去創作的單一藝術品。其上,或是彩繪了忠孝節義故事;或是書寫天上聖母、福德正神等敬語……無非是想帶給大家一個充滿期望:歲月無驚、風調雨順的太平年,相信他們付出的心血、流出的涔涔汗水,都在引渡著祈福者達到願望的彼岸;也讓燈籠驅逐暗黑的角落,帶來光明,但願信徒的心聲,都能上達天聽……
為此,我被唐家三代堅持製作傳統不花俏、樸實的燈籠所感動!
走出現代、其命維新
究竟在堅持傳統與邁向現代之間,燈籠該做什麼樣的調整?
父親唐秋水的理念是:讓傳統燈籠繼續走下去,甚至發揚光大,從國內走向世界。他說,今生最大的希望是製作世界最大的手工燈籠,打破金氏紀錄。但據說請團隊到臺灣認證所費不貲,實不容易;並且事後這樣大型的燈籠要放置何處?也是考慮之點,最好能獲大企業支持,並且政府若能提供公眾場所或大景觀的地方供擺放,像日本淺草寺雷門——帶有燈籠和雕像的大門受到遊客的歡迎一般,那便是我心中最大的、也是目前最想實現的願望了。
至於第三代的嘉興,八○後的年輕人,他說:現在國外或國內的飲茶店、咖啡廳,若要營造東方(中國風)的浪漫氛圍,通常會訂製燈籠,作為照明或室內裝潢的元素;甚至歐美人士來店裡,也會購買寫著中文「天上聖母」的燈籠回去,毫無疑問的,他們認為他們也有「聖母」:瑪麗亞!
哈哈,各拜其神,不亦樂乎!
突然我發現一些很美的燈籠,那無關乎宗教神明。是大學生覺得小燈籠很可愛,所以要求製作方形骨架的燈籠,上面寫的是「快樂」「思念」「平安」「燈未眠」;畫的也是現代女子、花卉……不同古時的金龍、神明,沒想到店內還有一個垂掛的燈籠上,寫著「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試想:在春風拂檻、陽光透窗而下的書房,有這樣一個美麗的燈籠,不但實用而且浪漫,不是嗎?
離開春秋美術社,我想起在採訪的兩個小時內,秋水師說過最浪漫的幾句話是:我的名字叫「秋水」。當然是不識字的父母請命理師看我八字決定的,我是秋天出生、五行中又缺水,所以叫「秋水」,但我知道「秋水」是「眼睛」的意思:目如秋水、望穿秋水……原來他有一雙晶亮的眼睛能洞澈人世,與神佛相視;原來他精彩的繪畫、遒勁的書法,都來自一雙能看到美麗的眼睛!
我的店叫「春秋」:春秋是「歲月」的代稱,但願我們能走過漫長的歲月,
為傳統文化的手工燈籠製作傳承不斷,一代接一代……。
為此,我滿心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