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琦惠 (《明道文藝》特約編輯)

臉書(Facebook)2004年橫空出世,領導網路社群媒體迄今,全球使用人數超過二十億。臉書的介面與使用模式,改變了現代人溝通、交流,以及觀看世界的方式。當網路趨勢已定,社群媒體當道、閱讀媒介改變,文學、創作、閱讀,如何在臉書進出,「現身」抑或「變身」呢?

而過去,「文學創作者」被認為是古老的志業,傳統作家以稿費、版稅維生,隨著網路撞擊文學/閱讀/出版的生態,創作者與閱讀者都迎來新的變局和視野。而臉書鑿開一個結合文字、圖像、影音(甚至是直播)的花花世界,以「連結(link)」為經、「分享(share)」為緯,闢出一方蹊徑,創作者與閱讀者漫游其中,在此發聲、互文,讓文學的底蘊與價值,透過網路媒介,與這個快速變動的世界接軌。

 

作家vs.臉書 作者的個人副刊

臉書時代,作家揭去傳統紙本出版時期的神秘面紗,推出個人帳號、官方粉絲專頁與讀者互動,漸成常態。在臉書無遠弗屆的世界裡,作家彷彿從遙不可及的書頁中走出,在真實的世界與讀者互動,發表新作、分享生活,乃至於閒話家常、張貼照片、搞笑耍寶,與讀者化為「臉友」,彼此留言、分享,或者互相追蹤、按讚,親近得像是日常的朋友。

當代重要小說家駱以軍,臉書擁有十萬粉絲,且深受年輕人歡迎。他經常更新動態,不管是正經的發表書摘、閱讀心得,或者書寫日常糗事、與兒子的鬥嘴抬槓、幽默的生活雜感隨筆,有時也嚴肅的發表對時事或公共議題的看法。

臉書對駱以軍而言,是自由自在的書寫園地,如他曾在訪談中提及的,「臉書如同『我的個人副刊,只有我自己一個人辦的文學版』,我每天講笑話,可是隔幾天寫一個很冷的純文學推薦。」註1他的文章曾經被轉到ptt(臺大批踢踢實業坊)笑話版;關於多元成家的議題抒見,字字珠璣,也曾獲得7.2個讚、二萬多次分享,發揮了某種程度的影響力,也讓很多沒讀過其作品的民眾,也都認識「駱以軍」。

知名作家廖玉蕙也經常在臉書塗鴉牆更新文章,她的筆鋒幽默、題材寬廣,有時「曬」一對可愛小孫女日常互動,有時是與家人生活的溫馨隨筆,有時則犀利發表對時事的看法。

其所抒所寫,有話直說,迴響踴躍,更數度成為新聞話題,或受到媒體記者引用採訪,顯見作家魅力與臉書分享力的加乘效果。

廖玉蕙近年的創作質量均豐,且風格與時俱進,與她持續在臉書發表的隨筆記錄不無關係。她認為「比以正式的創作,臉書更像寫作的練習場,素材的養成所。」

註2臉書隨筆如同日記,載下日常所見所想,日後截取素材,加以延伸發展,成為完整散文的題材。

作家經營臉書,除了作為個人分享發表的園地,另一方面,也因出版市場與型態的轉變,使作者除了寫書出版,還需肩負一部分行銷的功能,於是由作家與出版社共同經營的「官方粉絲專頁」由此而生。透過臉書,作者宣傳新書發表會、座談或相關活動,「寫作」這回是不再只是被動的「我寫你讀」,而是作者將自己的作品端到讀者眼前,主動出擊,讓作品「被看見」。

作家侯文詠臉書擁有五十四萬粉絲,去年出版新作,即在新書正式出版前,先於臉書連載,出版後更舉辦「直播會客室」,邀請來賓暢談小說議題,一方面推廣新作,一方面創造話題。同樣在社會有十足號召力、粉絲團擁有三十一萬粉絲的作家張曼娟,亦透過臉書直播分享新書資訊,或轉載廣播節目訊息,並常發表溫暖短文,以一貫溫柔的筆觸,熨燙讀者心靈。

 

茫茫網海的文學引渡者

臉書影響書寫、閱讀與出版媒介的模式,除了創作者自身經營臉書、自闢書寫園圃外,還有一種以推廣閱讀、引介文學作品為目的的社群媒體,它們扮演「文學引渡者」的角色,盼在臉書時代,建構閱讀的新方向,甚至希望將一般大眾引進文學的世界,悠遊閱讀海。

華人最大閱讀臉書社群「閱讀人」,2010年創辦迄今,粉絲團已突破一百一十萬大關,在臺灣百大粉絲團榜上有名。其創辦人兼主編鄭俊德,在手機普羅的「行動時代」,抓住「移動閱讀」的趨勢,找到與傳統出版業不同的切入點,以閱讀書寫的共創平臺,航出新里程。

進入「閱讀人」粉絲專頁,不僅可見編輯團隊選輯媒體好文分享,更透過大眾投稿、徵稿,分享素人的故事,鼓勵粉絲留言、轉載,甚至自主創作。其百萬粉絲團迸發的影響力,不僅是來自於故事的傳遞,更是一種分享的力量。

「閱讀人」這類社群媒體,選輯好的文章、好的故事給網友,實在茫茫網海扮演「守門人」任務。在詩的領域,粉絲團「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亦有相同角色。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於2014年由青年詩人洪崇德與一群詩友們共同創辦,他們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現代詩的美好」,由編輯群於臉書上每日刊載一詩作,提供的小編所撰的賞析與詮釋。編輯群在選詩策略上,會及時回應社會議題(如在勞基法爭議沸騰的時候,選讀勞動相關詩篇);或在特別的節日或紀念日,安排相關詩作分享。

為了面向普羅大眾,賞析的語言並非嚴肅的文學評論,而是一般民眾可以理解的語言。除了文字,編輯團隊在美術設計也頗為用心,每篇詩作圖文皆精心編排,以合適的圖片或照片,佐詩意的語言,充滿濃濃的「文青風」。團隊的努力,使偏「冷門」的詩類,在臉書仍有十萬五千名粉絲追蹤,累積不少忠實讀者,更有不少學生與國文教師。

粉絲專頁於2017年底前,因編輯群的生涯規劃,暫時劃下句點。但「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歷時三年,介紹詩作超過一千首,選詩的對象不僅有楊牧、余光中、席慕蓉、夏宇等大師,還包括國外著名詩作、國內文學獎得獎新作、新銳詩人作品,層面寬廣。即使暫時告別讀者,但千餘首詩選分門別類存於臉書與部落格中,透過關鍵字即可蒐羅,在現代詩發展上,留下一頁足跡。

 

網路「說書」 文學跨界

書寫與閱讀,透過網路現身、變身,激盪出i世代的文學新活力。而臉書的「直播」功能,更讓臉書經營者能繞過傳統媒體,直接與群眾面對面。過去作者要辦新書發表、座談或讀書會,尚需大費周章,現在只需要自家客廳、一臺平板,就能跨越時空距離,面對群眾暢談。在此情況下,臉書上的「說書節目」,也乘勢興起。

2016年,由作家李屏瑤、陳栢青、顏訥組成的「作家事」,每週日晚間九點線上說書,邀請作家介紹新書,接軌文學風向。三位七年級作家,都是各大文學獎獲獎無數的文壇新秀,他們充滿熱情活力,不僅有口條、文采,必要時還要粉墨登場,在鏡頭前扮過胡適、謝雪紅等;農曆七月還應景製作鬼怪小說系列,學司馬中原伯伯講鬼故事,堪稱說學逗唱樣樣俱足。

節目定位是「介紹新書給對閱讀沒興趣的讀者」,形式輕鬆,寓莊重於諧鬧中。「直播」的挑戰,在於即時性,他們得先閱讀作品後消化,再用淺顯的語言向不同背景的人解說作品,並且依據留言現場回應。在直播鏡頭下,文學在此跨界,為讀者與作者都開啟了不同的視野。

還有網路名人「囧星人」製作主持的網路節目《囧說書》,以每集十至十五分鐘推介一本或多本書,「讓沒有閱讀習慣的人可以體會書本的有趣、想要看書的人可以從茫茫書海中找到下一個標的、而沒空讀書的人可以從中汲取紮實的知識。」網頁的簡介如此寫著。

「囧星人」崛起於Youtube,過去以脫口秀形式談動漫、電影成名。喜愛閱讀的她,平均兩天讀一本書,運用新媒介推廣閱讀,介紹書籍涵蓋文學、哲學、社會科學領域。

《囧說書》製作嚴謹,更有工作團隊參與籌劃製作。錄製前需先寫近四千字的腳本,再一段段背下來,從寫稿、錄影、剪輯到後製,都是耗費心力的工作。2016年推出首集節目介紹《阿德勒心理學講義》、《被討厭的勇氣》,迄今已創下五十一萬點閱率,效益驚人;而被她推薦過的書籍,更常在幾天內站上暢銷榜,在臺灣低迷的書市創造了熱銷效應。

 

網路4.0時代 定義的改寫

都說這是一個「閱讀式微」的時代,網路全面顛覆群眾接收訊息的方式,且因科技進步,影音製作、傳輸門檻降低,文字的相對優勢不再。根據調查,現代民眾每天平均閱讀書本不超過半小時。閱讀版塊縮小,傳統出版業、書市、傳統媒體產業,也都面臨嚴峻挑戰。

然而, 這也是一個網路4 . 0 時代,網路無所不在,資訊無所不在,閱讀也無所不在。潮流勢不可擋,閱讀與書寫必須轉換形式,作者與讀者也需要改變思維。當作家需要走出書房,以直播、影音貼近讀者;當粉絲專頁可以凝聚讀者,小編直接繞過出版社,透過網路進行類似「選文」、「選詩」的工作;當閱讀某種程度上可以「代勞」,由「說書者」閱讀消化後,說演給你聽。我們不得不承認,閱讀與書寫定義的改寫,已是現在進行式。

 

註1摘自《數位時代》237期,〈駱以軍:認真耍寶,讓臉書變成我的個人副刊〉,陳怡如撰文。

註2摘自《國藝會線上誌》2014年第一期〈當臉書遇上作家:訪廖玉蕙、駱以軍〉,楊曉憶撰。

Similar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