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整/李加尉(《明道文藝》編輯)
◎圖片/吳建衡、毛奇 提供
「旅遊」向來是傳世文章的最佳主題之一,由古至今,無論何種時空下,自願或被迫,或工筆寫景,或借景抒情,文人雅士嘔心揮就如:《永州八記》、《徐霞客遊記》,乃至近代《文化苦旅》等經典著作。
這是文字作為主要紀錄工具的年代,以詩詞歌賦、散文長篇紀錄旅行見聞的年代。
在近些年,行腳旅遊類節目盛極一時,眾人規劃旅行即便不將周邊書籍奉為圭臬,也會參考一二。
直到更後來,網路社群出現,傳遞旅遊分享文的門檻降低,只要願意,鍵盤敲敲,人人都能化身美食家、都是最佳嚮導,甚至透過寫文帶來商機利益。
然而,除了追逐新興景點、食宿優惠、美照打卡外,在信手拈來便是大把的旅遊部落客、粉絲專頁中,往往窺見——得以細水長流、累積廣大追蹤閱讀流量的,多是悉心經營、各有見地,或像細數旅途累積的人生智慧,或反思島內種種鄉土環境發展,又或者觸角延伸國外,蹲點紀錄該地文化現實變遷等等。
透過不同面向的旅行書寫,我們看見閱讀世界的多重視角,不僅開了眼界,也刺激了想法。滾動滑鼠之餘,除了身為讀者跟隨美照吃喝玩樂,是否也曾起心動念,想成為茫茫網海的發聲者?
拽在手裡的地圖,是重整人生的藍圖——背包客藍白拖
知名旅遊作家藍白拖,畢業於機械學系,曾擔任機電產業銷售員。2012年為了替迷惘的生活尋找解答,成為背包客浪跡天涯。返臺後變身專職文字工作者,這是藍白拖始料未及。
足跡遍及世界的他,一開始也有過害怕、焦慮,漸漸習慣於背包客的不羈、說走就走的灑脫後,與兩性作家大A步入婚姻,擁有一個孩子的兩人婚後經常在背包魂與家庭牽絆中拉扯……一路轉折,都被藍白拖如實紀錄著。
藍白拖以旅人的身份訴說人生,像鄰家哥哥般平易近人的文字,是一種真摯的情感交流。與其說藍白拖寫的是遊記,不如說是人生藍圖一再校正的軌跡。他以過來人的角度,分享「面對打工度假;你會先認同?還是先質疑?」、「環遊世界後,樂觀的人會成為心靈導師,憂鬱的人會預約心理醫師」、「那些設計師旅人教我的兩件事」、「在一場大流浪裡,我們會不小心成為大人」、「勇敢是一種習慣,旅人要多點坦蕩與瀟灑」、「走出臺灣,才是真正看見臺灣的好」等等年輕生命的疑問,不過度美化,亦不流於教條,這就是藍白拖文章的魅力所在——沒有一定解答,卻讓讀者心有戚戚,並重新審視自己關於旅遊、關於人生的目標與目的。
藍白拖在文字當中「做自己」,也希望喜歡他的朋友「做自己」。
旅行沒有完美,收納所有好與不好的視角——人文紀實攝影師吳建衡
吳建衡畢業於臺北大學休閒運動與管理學系,2011年帶著電音三太子大跳臺客舞,從印度開始周遊列國,藉此行銷臺灣,不僅引發熱烈迴響,更獲得贊助完成《臺灣三太子出巡囉!熱血壯遊72國》一書及多部相關影片。現為專職人文紀實攝影師。
吳建衡認為,旅行讓他見識許多處於貧困地區的人們,轉變了他對人事物的價值觀,更特別感恩自己所擁有的幸福。
於是,在2014年結束三太子出巡計畫後,投身人文紀實攝影工作,並再度回到當初引燃夢想的起點——印度。
透過粉絲專頁細膩、詼諧的文字描述,搭配精彩照片,吳建衡帶領讀者一路從習俗、傳說到實地走訪,看見旅遊書上看不見的人文景緻(不見得全然正面美好)。例如:印度鼠廟、動物救援組織、窮人與動物的相依為命……。
鼠廟的淵源來自古老印度一個女戰神的故事,女戰神的孩子不慎在噴水池淹死,女戰神懇求主管生死的天神,希望讓孩子復生,天神在女戰神戰功彪炳和不得違背生死規則的情況下左右為難,只好想出一個折衷辦法——讓孩子以老鼠的形象活在世上。
印度最大的鼠廟在Bikaner,裡面最多同時存在約兩千五百隻老鼠,居民們深信,自己去世的家人都會以老鼠的形象來到這間廟宇,所以人們常常帶著食物以及牛奶,來供奉這些小老鼠。
另一個關於動物的街邊故事,是類似印度著名自傳小說《項塔蘭》所描述的場景。故事中,一對跳舞熊的馴獸師,因為違法擁有熊而被關進牢裡,馴獸師要求警察將他們與熊關在一起,否則擔心熊看不到主人會心情不好、食不下嚥。
印度其實有不少窮人帶著動物旅行賺取金錢,有小型的猴子,有大型的跳舞熊,甚至駱駝。二者的結合,是相互取暖的需求。窮人太多,動物也沒有良好的生存空間,窮人靠著動物賺錢,動物分杯羹能有人看顧、每餐溫飽,免於流浪。
此類事件,不勝枚舉。
而為了拍攝Holi彩色節全副武裝的吳建衡,對彩色節多種版本的故事來由也多所著墨。
彩色節就是臺灣前陣子流行的彩色路跑的靈感起源。故事之一是,印度最重要的神衹Krishna嬰兒時期曾被養母毒害,使得Krishna身體外表起了變化,全身皮膚呈現藍色。原以為奇異的外表註定孤老一生,殊不知鄰村美女Radha接受了Krishna的不同,兩人結為夫妻。村民為慶祝這段可歌可泣的愛情,就在兩人婚禮時灑下不同顏色的粉末,讓眾人分辨不出到底誰是什麼顏色。
但在彩色粉末代表祝福的美好意義下,吳建衡卻也親眼目睹襲胸犯使用粉末規避追捕的無奈。
吳建衡認為,「印度其實就是整個人類、世界的縮影。有窮有富有髒有美有生有死,……可以在一天的時間,在印度看個仔細。」
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飲食旅行作家毛奇
在毛奇的文字裡,看見一種富含美學、隨性、舒服的生活態度。身為飲食作家,無論身在何處,總不免研究當地吃食,甚至親手烹調。從素材來源、料理方式、口感氣味,一一湧現於字裡行間,同讀者進行一場舌尖上的旅行。不僅賞得見美味,也賞得見對土地、人情的關懷。
2018年初,毛奇前往義大利北部一個以慢食運動聞名的小鎮Bra,進行為期一年的慢食學習,風靡全球的「從產地到餐桌」概念,就是出自於此。她這麼描述一群背景各異,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子,如何透過家鄉菜餚牽繫彼此情誼。
來自各方的同學皆是因為對食物的熱情而聚集此處,所以一起煮食或為彼此做飯再合理不過。第一個找到房子的義大利同學邀請我們去吃午餐。他從麵粉加水的步驟開始,做出像麵疙瘩的家鄉麵,雖然大概要花上半小時至一小時,他卻認為這算很「快」的、而且值得這麼做。
同樣早到的以色列同學帶來大把香料,調製以色列國民料理夏樹卡(shakshuka)——番茄香料燉雞蛋肉腸。隨著同學一個個找到房子,我們拜訪一間又一間廚房,為遠道而來的同學接風,端上親手製作的食物。我到此時才體會了同學在第一天聊天時提及他們文化中「分享及照顧」(sharing is caring)的意義——我們分享食物、互相照顧,準備一起度過接下來的學習生活。
義大利和以色列同學都說,他們有家庭一起吃飯的傳統。以色列大概是在周五晚,義大利是周日中午;而一個典型的「義大利阿嬤午餐」,是聚集全家在餐桌上,早晨上完教堂後,午後一兩點開始漫長的午餐。大夥兒會閒聊很多事,喝上不少葡萄酒,接著是爐上摩卡壺煮的濃咖啡,再配上小餅乾。稱讚食物,稱讚冬天的陽光,但也同時擔心體重管理和地球暖化。我們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就這麼坐在一起耗上整個下午,把最好的時光留給在意的人。
由於重視食物傳遞的情份,毛奇對於食材之講究,往往穿街走巷,尋找最適當的美味,市場市集如數家珍。筆下歷歷,此起彼落的叫賣聲猶在耳際。
在義大利當地的小農市集裡,我不禁想起全臺最大的果菜批發市場,位在萬華跟板橋交界,也就是俗稱的「臺北一市」。
我愛這批發市場,除了其作為臺灣少數實行拍賣而非議價制度的批發市場,除能精準反映市場以及天候條件外,更因為它搜集了不少「怪兵器」——來自花東的特殊物產、契作的東南亞香料植物,更別說是當季肥滿的蔬果了。逛一趟批發市場,就了解了季節特產的意義。
這樣市場裡,最了解臺灣物產產區、特色、風味、生產組合及市場價格的人,可能不是小販也不是廚師,而是人數高達百人的拍賣員。相對於議價,拍賣是更能確保農產得到最好市場價格的方法,因此這些拍賣員對於物產在不同季節的樣貌、滋味、產地和生產者的細節,都能夠了然於胸。
比如蔬菜組的蘇組長,就仔細說明宜蘭蔥的特色。三星地方氣候濕潤且氣溫偏低,這邊長出來的蔥品質特別好,個頭也修長勻稱,即使價格比其他地方的蔥硬是高出一倍,還是十分受歡迎。冬天則不是秋葵最好的產季,雖有生長卻不夠好看,但仍有溫室業者種植細緻的小秋葵,因為日本料理非得使用細嫩如綠指的秋葵不可。
這些最了解臺灣風土滋味的守門員,站在市場以及農民中間,雙向傳達喜好,以其長期的物產經驗投入形塑臺灣口味的點滴。只可惜他們都在凌晨和黑夜工作,等到天破曉,正是他們下班的時刻,一般消費者也就難以識得這群神祕的滋味戰士了。
毛奇文章讀來有淋漓暢快之感,主因在於長期的親身走踏、觸摸、觀察、實作、品嚐,動用五感累積豐厚的資料背景,造就信手拈來的功力,好比大廚從容自在,無論大菜小食,談笑間快鍋快手,加油添醋,轉瞬間呈上道道藝術品等級的料理佳餚。一如下段談論烏魚米粉的篇章:
伴隨烏魚子產業,冬天的菜市場魚攤會有被刨去腹內之物的烏魚,名喚烏魚殼。人們講一事物為殼,通常形容的是裝飾包覆於外、內藏溏心的堅硬質地,一如成語買櫝還珠的木盒;失其卵或精囊、內臟的烏魚殼,生命讓人扯去,價格也賤,一尾碩大的兩斤烏魚殼,價格大概只要一百元上下,成為低廉的家常美味。
早起上市場,買一把壯碩的青蒜、米粉與油蔥,就能做成一鍋鮮美的烏魚米粉。還可稍微多道小手續:白日出門前先用米酒和兩茶匙鹽巴醃烏魚塊,晚上就能吃到軟嫩如豆腐的魚肉了。
料理烏魚米粉時,忽然發現家中庫存的「炊粉」並非「米粉」。現今食藥署規定含米量得超過一半才能稱作「調和米粉」,否則只能稱作「炊粉」或是「水粉」。事實上市售的純米粉並不多見,純米粉成品較易碎,口感也較細;一般消費者習慣的香Q口感通常來自其他種類的澱粉添加。家中的米粉米線顏色透明,看成分表,有馬鈴薯和小麥澱粉,就是沒有米。料理跟行事是一樣的,都有不能妥協的底線,只好趕快出門重新買過。用心備料的烏魚是當令美味,非要配上有米的米粉,才能說是正正經經的烏魚米粉。事實上,新竹人吃米粉更挑剔,當地小吃店或挑嘴的居民,會去市場或米粉廠買當天新鮮的濕米粉來料理,認為吃起來更有滋味。
題外話,新竹是臺灣烏魚子製作的最北界,同樣有烏魚養殖和捕撈。若懂得在這時到新竹吃烏魚米粉,享受食材產地到餐桌最短距離的精巧,有種內行人的趣味。
看似吃食走筆,卻有深淺人情流露其中。筆者在毛奇的粉絲專頁裡讀過這麼一段話:「甘美有層次,像是沒有一模一樣的喜悅。辣味也是。辣味是疼痛,這世界上的傷心難過乍看一樣難受,卻分成很多種遭遇,跟吃辣一樣。」飲食與人生,吃在嘴裡,咀嚼的,是人世百態的滋味。
旅行,一場名之為「我」的書寫;書寫,一場名之為我的「旅行」
旅行,是一種蘊於中而行於外的心靈活動。同個場景,不同動機、心情、氣候、時間,各有不同風采。除了拍照打卡,對著旅遊書按圖索驥,更應該是從「我」出發的心領神會。
旅行書寫,便是要寫出這番屬於「我」的深層意義。寫景之外,紀錄本身五感所及。
藍白拖的背包經驗轉化為面向現實拚搏的智慧;吳建衡的周遊列國,從歷史、傳統、環境、經濟多角度展現人道關懷;毛奇以「食」會友,勾勒自成一格的飲食地圖。
是內在觀點、知識的消化再造,也是物我之間的誠摯交流。
下次背起行囊,試著備妥「我」之眼,來場名之為「我」的旅行書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