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趙佳祥(臺中眷村文物館館長)
◎ 撰文∕林淑如(《明道文藝》特約記者)
◎ 照片∕臺中眷村文物館 提供
眷村與眷村菜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鄉愁》余光中
1949年,國共內戰失利,撤退的國民政府官員、公務員、軍隊、各省居民成為遷臺的新移民,大約有120萬人……他們失去了家園、財產和某些的親人,這是時代的悲劇。1950年起,安置他們的眷村在全臺各地快速蓋起,除了接收日遺房舍,做為高階將官住宅;其次,就是兵工自建的「克難房舍」——以「竹櫞土蓋瓦頂、竹筋糊泥為壁」、戶與戶緊鄰而居,前門通後院,排與排之間以狹小巷弄隔開,四周用竹籬笆區別範圍……這是竹籬笆內自成一種生活方式的所謂「眷村」——他們從「漂泊」到「落地生根」到「安身立命」。眷村,對很多漂泊者,是來臺後第一個「家」,也是認同與歸屬的起點。
竹籬笆慢慢被拆除,物換星移,歷經老眷村時期(1949-1956)、新眷村時期(1957-1980)、舊制眷村改建期(1980-1997),到以「國宅」形式的脫胎換骨,讓「家」步出眷村走入社會。1997年迄今,高樓裡竹籬的記憶,對老一代僅存一段眷戀時光;對生在太平年代的眷村第二、三、四……代而言,那個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經歷過的時代,或從他們口中聽過,卻如類傳說一般難以置信;或透過看電視劇〈光陰的故事〉、〈一把青〉才更真切讓父祖輩的眷村生活成形。
而余光中的鄉愁不再,一張船票、郵票的渴望不再,加上父祖輩想念的親人也在彼岸一個個凋零……眷村第三、四、五代子孫,終把異鄉住成故鄉……南國的陽光已稀釋掉他們不熟悉的鄉愁,綻放成他們臉上的太陽——這是我看到「臺中市眷村文物館」館長趙佳祥和「方正谷眷村味」主廚趙佳宏兄弟的初次印象,好開朗熱情的陽光男孩!
時代的陰霾,慢慢淡去;可味蕾被制約的懷念滋味,卻難以割捨,一代傳一代,這便是趙家兄弟傳承眷村味的動機吧!
慶幸1949年隨政府來臺的五湖四海的外省人,將八大菜系揣進心坎當作家當,帶來臺灣……
但貧窮的年代,竹籬笆內經濟條件下,記憶裡的滋味無法完全被複製,些許的改良,並與臺式的食材、料理方式融合,終醞釀出今天所謂的「眷村菜」。
「眷村文物館」裡故事多〜眷村第五代的趙佳祥,把臺灣當故鄉
「故鄉是祖先流浪的最後一站,所有的故鄉都從異鄉演變而來,我是異鄉養大的孤兒……」 ——《水心》王鼎鈞
細雨濛濛的二月下旬,午後去到臺中眷村文物館(春天哪會這呢寒?)巷弄是水溶溶的地面;老榕樹的枝葉沐浴在雨中,濕淋淋的;國旗在微風裡飄搖;料峭春寒滲入體內,微顫!一向晴朗的中臺灣,少有這樣的冷氣團,又濕又冷,溫度只停留在10度上下……
於等候趙館長開完會的十分鐘裡,我把眷村文物館繞了一圈,想到曾住過這裡的知名人物有:小說家孟瑤、美麗島事件的軍法官劉龍飛、中興大學數學權威林致平、臺灣婦女運動先驅何春蕤……孟瑤已仙逝二十年了,其餘諸人大都隨眷村的拆遷而遠離,真是景、物全非,徒留特殊的紀念意義。我流連在柑仔店、小梅花商行、愛美樂理髮廳——男士理髮文化特展(還有大方理髮——將官理髮部)、小眷小時光……裡,想我那些住過眷村的老同學們,會不會留有他們昔日熟悉的生活影像呢?彈珠汽水、森永牛奶糖、明星花露水等的回憶。
終於,見到這位既帥氣又年輕的館長(77年次),十分詫異。但在他陽光般笑臉背後,透著的卻是一股穩重和成熟。或許他要承受的是「館長」這頭銜——傳承舊歷史、開啟新時代的轉化重任,讓他多了一份的自信吧!
臺中科技大學商設系碩士,眷村第五代的他。其實,早在祖籍河南的爺爺與受過日式教育的臺灣奶奶相戀結婚(是當時舊社會氛圍下,要鬧家庭革命的大事……),生下父親時,父親就被烙上「芋頭番薯」的標誌,而父親又娶了海線苗栗通霄在地閩南人的母親,再次族群聯姻——「芋頭番薯」這四個字,從此烙印在他們血緣之中了!加上二叔公是中興新村省政府的純外省文化,三個家庭,三個不同的飲食和語言,讓他們有機會吃到老臺菜魷魚螺肉蒜、臺灣閩式海線口味的海鮮、外省人的小米粥……他說:「若加個客家、原住民菜,就可以看出臺灣主要的族群脈絡了!」於是,不管是「眷村文物館」或位在館旁的「方正谷眷村味」餐廳,其風格都能緊緊扣住眷村的「融合」精神,保存眷村文化除了緬懷過去、追憶光陰,如何走向未來,「融合」正在考驗趙家兄弟的智慧!
「方正谷眷村味」美佳餚〜趙佳宏以電機系高學歷生承接主廚的工作
1949年後大量「外省人」遷移來臺,他們基於思鄉的心情,而以想像、拼湊的方式建構了各式大陸原鄉美食,成為一種鄉愁的集體記憶。 ——焦桐
1960年由空軍購地自建的「北屯新村」,後更名為「凌雲社區」,居住校級以上之飛行員及航空技術局與研究院之技術員,經拆遷協議,92戶勉強保留最後三棟具代表性的眷村建物和附屬建物,不到300坪區域。2017年8月起,由兩果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營運管理(採OT方式,硬體屬文化局,軟體由趙家兄弟經營),除了文物館展示外,也可在其旁的「方正谷眷村味」餐廳品嘗到眷村菜的滋味。
「方正谷眷村味」餐廳,是由來自南投埔里的眷村第五代——78年次的趙佳宏擔任主廚,他是趙佳祥之弟。父親早在88年便在埔里經營「方正谷地方菜」餐廳,是當地知名料理。擁有高學歷的佳宏受家業影響,打從高中、大學時期,便潛心研發廚藝,鎖定眷村風味菜,因口味地道,吸引很多懷念眷村味的眷村人聞香前來滿足味蕾——多元化的眷村菜,保留傳統味道再融合當地食材,兼具創意與美味。
兄弟承接「臺中眷村文物館」經營權後,便循著發揚眷村文化與眷村美食二大主軸,將多年來家中收藏的老舊文物搬至園區,重現眷舍生活文化的故事館,真實復刻了眷村人家生活;而眷村味更是喚起鄉愁集體記憶最好的途徑。
眷村菜是整個大時代的產物,是五湖四海外省文化的大融合。對老兵來說,眷村菜吃的是濃濃的鄉愁滋味,是船票與郵票兩頭的相思;但對外省二代而言,眷村菜更多的是含有情感成分的成長經驗……
在「方正谷」品嘗眷村味〜黃昏雨過天晴
每個事件、每個回憶所推砌起來的眷村菜色,都是充滿人文風味的記憶美味。 ——王偉忠
坐在餐廳,夕陽斜暉穿過格子透明窗,雨已乍歇,濕氣仍未散去,但整個餐館似乎敞亮起來,我瀏覽余光中的〈鄉愁〉詩;閲讀當年叫得很響的標語「自立自強」「增產報國」;而黑松汽水、公賣局菸酒的logo等都喚起久違的記憶;玻璃窗外有竹籬、門口望去是在風裡飄著的一面面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
主廚佳宏上菜,開始品嘗眷村味
滷味拼盤:滷味是常見的眷村菜。早期,無法餐餐山珍海味,但若家裡買了肉,就能燉上一整鍋,蘿蔔、竹筍、酸菜、豆干、海帶……手邊有什麼就下鍋一起燉滷,滷過的食物可以增加保存期限,且加熱後就能直接食用,將燉滷過的海帶、豆干和滷蛋、豬耳朵撈起,切成一盤就能上桌。對於經濟與生活環境較差的眷村時期,是非常方便的料理。
蔥油餅:眷村菜的最大特色是「吃得飽、吃得滿足,吃得再多也不會膩」,因此,牛肉麵、包子、水餃、貓耳朵、蔥油餅等,各種麵食和滷味為眷村菜最大宗。(不一定是北方人,連南方人也做麵食,多少和公家配給麵粉有關。)
老皮嫩肉豆腐: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眷村菜所用的材料都相當普通,多以青菜豆腐等平凡食材,融合中國八大菜系,作出豐富的變化。古早豆腐、老皮嫩肉、麻婆豆腐……以各種形式出現,都讓人口頰留香。
松柏長青燴芋捲:是主廚無意間嚐到越南菜館完美活用在地食材大甲芋,於是將北方菜的「松柏長青」搭配越式芋頭捲,成為驚豔的跨文化融合之作。
而我只有一個胃,看著菜單,望洋興嘆!什麼「士官長三層肉」、「醬筍松阪肉」、「乾扁四季豆」、「生菜蝦鬆」……都在向我招手。
最後我獲得「方正谷眷村味」幸福暖心的甜美贈禮——酒釀湯圓,這道老眷村懷念的家鄉菜是補氣養身的極品,在冷冷春寒裡,帶給我溫暖和甜蜜的滋味,至今餘味猶存,下次再來吧!
現在的眷村菜不見得是原鄉味道。之前,是各戶相互取經;後是各種文化的交融,已匯聚成創意平民料理,成為各族群都十分喜愛的醇美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