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林雯琪(《明道文藝》編輯)
◎ 專訪/Feeling 18 茆晉(日牂) 董事長
◎ 照片/Feeling 18 提供
假日,陽光滿室,捨不得不在這樣美好的時刻任性一下,放下明明挺急的活,就著好天光來讀點書吧!
謝謝作家莫言,簡單的文句,讓我心滿意足,他說:最好的人,像孩子一樣,真誠;像夕陽一樣,溫暖;像天空一樣,寧靜。瞬間領悟,這一大清早突來的任性可一點都不犯傻啦,這一字一句說的不正是採訪稿的主人翁,Feeling 18的茆董事長?!其實,我更喜歡稱他茆師傅。真誠、溫暖、寧靜對待每一個與他生命連接的人,茆師傅,認識的人都可以輕易說出他的好。因為,他是大家眼中,最好的人。
一月中,年假前一個同樣陽光滿滿的早晨,筆者驅車來到人稱好山好水好人情的埔里。一路上,六號國道果然不負盛名,群山環抱,霧氣氤氳,如同歲月靜好的畫卷。但我心心念念的是前方不遠處的山城埔里,因為在這片土地上,有一處以巧克力為名的溫暖角落——Feeling 18。它不僅是巧克力的家,更是匠心與情感交融之地,《茶經》上說:「精茗蘊香,借水而發」,巧克力,一樣,有天賦的風土人情加上匠心巧手,不僅款款生香,更是幸福的寄託。
我想,茆師傅一定早就想清楚了,巧克力的魅力從不止於味道,它是歲月沉澱下的甘醇與深情。因此,Feeling 18 才會如此執著於將巧克力融入埔里的山靈水韻,任由它化作舌尖上的故事,予人日常生活裡的溫潤與甘美。
一切都剛剛好
Feeling 18 以 18°C 為標誌,茆師傅說那是巧克力最好的製作跟儲存環境,也是最適合品嚐的溫度,代表品牌對品質與初心的堅持。18°C不僅是巧克力的靈魂溫度,如果單純從一個溫度標準來看,這個數值也有其獨特性,介於溫暖與涼爽之間的18°C,對於人體的感知與環境的影響是清涼、舒適,一切都剛剛好。
用這個視角看Feeling 18,以「傳遞幸福的媒介」為理念,將愛與關懷融入品牌精神。沒錯,一切都剛剛好。
然而很多人或許不知道,18對茆師傅而言有更深的情感,分屬於時間與空間:「18歲是年輕人跨入人生的一個節點。我兒子18歲的時候,生命正活躍,有很好的思維。他常說,爸爸我想要做什麼做什麼……其中他最念念不忘的是,做出美味的巧克力。」18是溫度是品牌卻同時書寫著一個年輕人的夢想,他是茆師傅摯愛的家人。
另一個關於18的故事源自於空間。
「美味的巧克力來自可可的種子,而地球上產量最多、最好的可可就在北緯18度跟南緯18度,在這個大範圍裏有許多熱帶水果,可可是其中之一。」原來這個空間裡有18歲年輕人夢想中美味的來源!多年來茆師傅用可可的種子圓18歲的夢,也圓滿一個父親的心願,他為18歲的夢留住愛與溫暖。
夢是起點,以愛為動力的夢正通向無限的終點。作為Feeling 18的粉絲,筆者更想知道除了18本身時間與空間並存的因緣,feeling 這個字想要傳達的又是什麼?「坦白說,當初我很直覺地認為那個feeling就是一種愛的傳遞,我們只是希望讓人與人之間的溫度有一個正能量。」好簡單的當初,但也就憑藉著這樣的當初,Feeling 18在歐美受到意外的青睞,「他們說Feeling 18好像是我們所傳遞的一種密語,看到Feeling 18就好像看到陽光,看到陽光帶來的正能量。連我自己都沒想到簡單兩個字可以如此奇妙地讓遠方的人們讀懂我的想法,現在的我很清楚,Feeling 18是有溫度的愛,像是一個年輕人正要邁入職場的第一個開端,陽光正好!」
一個通往夢想的密語
茆師傅沒說出口的應該還有人與人之間情感溫度的組合。Feeling 18在他心底是一個通往夢想的密語,因為有愛,這個夢很健康。藉由這個夢,帶動周邊區域也帶動每一個想要築夢的人。
咱們就先來説説這些人吧!
Feeling 18作為夢想的起點,展現的力道與能量早已眾所周知,大家不知道的是起點本身曾經的單純與曲折。「這個巧克力店當初的設定是要去幫助921地震過後的受災戶。當時我去縣府申請當志工,接觸到重建以後想要轉型做一些小生意或者是工作室的人,我唯一能提供的協助就是我的手藝。烘焙訓練的路就這樣開啟了。」小小的烘焙訓練場域,每次收8個人,人不多,為的是師傅可以仔細看著每個人的操作過程。他要的是紮紮實實。「每個學員都有1組材料,我做完後換他們做,不行再重做。」手把手的教授是為了不遺漏任何細節,為了確保學習者可以帶走一身本事。
茆師傅透露,烘焙訓練中心的運作來自當年在美國當主廚時的志工經驗。他深知給予受災者足夠自食其力的本事,才是最務實的災後重建。
但是這樣一份義無反顧扛在肩上的心意,似乎不容易被理解。也許是突來的災難讓人失去安全感與信任吧……「我在烘焙訓練中心遇到一對母女,心想,或許可以把這個巧克力店交給正想創業又很喜歡巧克力的她們。於是我將全部的製作流程傾囊相授,沒想到學成之後他們因為家人的質疑反而取消開店的計畫。」無謂的擔心阻礙了前進的勇氣,人們在無條件的愛與關懷面前,終究因為疑惑而選擇保守旁觀。協助災民開一間巧克力店的心願於是轉個彎,茆師傅說:你們不用擔心,我來做。
「巧克力店從開始打造到上軌道,才短短3個月就爆紅。我兒子負責網絡,透過平臺打造巧克力生產的原汁原味,很直接也很快速,銷售量直線躥升。不久,連竹科分店的訂單都絡繹不絕,就這樣每天大概做二三十萬。到後來人手實在不足,只能請先前那對母女回來幫忙。」兩三個月後,大排長龍的人潮打動母女及家人的心,「她們詢問能不能把店交給她們。這時候,我總算鬆了口氣,慶幸自己身爲老師的責任終於盡了,成功帶起彼此間的信任和默契。但是這個Feeling 18的巧克力品牌已經在我名下,無法滿足她開店的想望,於是我開始教她們製作糖果及麵包。」而今,母女倆的工作室生意很好,兩個孩子又在臺中開了兩家店,都由茆師傅一手輔導。
這樣的創業故事在他手上不斷推出,茆師傅傳遞愛與關懷的心念,遠遠近近,無處不在。包括埔里的左鄰右舍。
協助創業的同時,自己的生意也越做越火。人潮聚集下,茆師傅一心關注的卻是左鄰右舍販賣不同商品的店家們,他希望整個街區可以串連成埔里的特色商圈,讓大家跟著有錢賺。於是,愛管閒事的毛病犯了,常幫著鄰居出主意,附近好多店家開始跟著茆師傅的經營哲學走,即便是現摘現賣的小小青菜攤,也做出在地食材從產地到餐桌的新亮點。「事實證明我的想法是有道理的,18°C生吐司隔壁的乳酪店,大家都以爲是我的,其實我只在老闆開店之初幫忙提個意見,還教他做乳酪蛋糕,沒想到現在也紅了。」
敦親睦鄰是茆師傅期待的溫度,也是Feeling 18要的溫度。當大家的想法都一樣時就會往同樣善的方向走,這就是善的循環。「這裏的左鄰右舍要做生意時,我就跟他分享怎麼做會更好。我只是用我直覺的商圈模式跟他們探討,沒有壓力,所以每家店都越做越好。」堅持有錢大家賺的茆師傅不藏私,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匯聚成埔里慈恩街上的正能量,至今不退。
珍惜好緣分 形成善的循環
當初取名feeling就是要大家珍惜好的緣分,形成善的循環,有串聯連接的概念。街區的共好行動具體體現了善的循環的概念,無疑讓茆師傅以愛為動力的圓夢計畫又往前邁了一大步。「想通這個道理之後我跟奧美說,我要一個slogan,一個屬於我的溫度的slogan,也就是你現在看到的–連結幸福、分享愛。」
連結幸福、分享愛!以Feeling 18為圓心,連結左鄰右舍,連結不同的社團,連結所有的學校。手把手的給他們一個自己可以獨立的能力,連結出來的就是各自的幸福感。每個人的幸福感串起來,讓大家都感覺到共同的溫度,整個街區就不一樣。從左鄰右舍到街區到臺灣各個角落,只要茆師傅聽到了,力量就到了。至今,茆師傅善的循環還在延燒中。
「我一直堅持:信仰是一個很好的基礎。透過對人生的各種信仰來串聯,可以讓善的概念持續延展。幫助他人除了不要結惡仇,還能把好的能量凝聚在一起。」談話間,茆師傅提起人生遇到的最大難題,「我的大兒子23歲在成功嶺當兵時出事了。因為失去摯愛,讓我更加珍惜我身邊的所有人。我不斷告訴自己不要怨天尤人,我想到成長過程中遇到挫折時身邊那些貴人。於是,我決心把傷痛化為正能量,我要塑造好照顧好自己的心態,轉為健康的能量,用這個溫度來擁抱他人,用這個溫度來照顧身邊該照顧的朋友或是朋友的家庭,這就是我說的信仰與力量。」
努力做善的循環,把能量持續擴大。不鋪張也不高調,如同人生,最美好的狀態往往不是極端,而是找到剛剛好的平衡點。這是我在茆師傅身上看到的生命智慧。
愛有多大,力就有多
「我總是在想,回到15歲、18歲我剛進入烘焙界當學徒的時候,爲什麼沒有一個像我這樣想法的人願意幫助年輕人,為什麼要讓那麼多年輕的心到處碰壁。過去的老師傅都覺得他那個配方、技術是很重要的,所以會刁難你,不讓看。現在配方已經科學化,可以到處去搜尋數據。所以我現在只有一個想法,我要讓年輕人直接進入這個區塊直接接軌,不要經歷我所遭遇的那種困惑跟壓力。」為此,茆師傅化身業師深入學校跟學生做友善的串聯,甚至安排學生移地訓練,幾乎無止盡的付出所有。他期待,18歲青年的夢只要肯努力就可以成真。
「我希望孩子們可以直接進到標準的生產線,有機會碰撞出一個他願意全心全力投入的專業領域。因為看過太多數據報告,我最怕的是,學烘焙的學生畢業後將近50%不進入這個職場,那真的很可惜。」茆師傅明白各行各業都有其專精,作為烘焙界人人仰望的業師,他只盼望年輕學子可以超越障礙持續展現人生的未來可能。「我想讓更多年輕人直接找到他人生當中的貴人,而且期待他以後成爲別人的貴人。就如我現在在做的。」
因為曾經遇上很好的貴人,連結成很好的緣分,努力因此可以成真。茆師傅念茲在茲的善的循環其來有自:「我覺得因爲遇到那麼多貴人才能開啓我很好的人生,造就樂觀的我,深信善的循環的我。因此我始終心懷感恩,發願把這份願力持續複製到年輕學子身上,包括我女兒,我的小孫女。我跟他們談的都比較正向的想法,希望可以給他們一個亮麗的人生,讓他們健健康康的成長。」回到單純父親的角色,茆師傅對子女的期待正是他對生命正能量的期待,為此,他堅持不輟,身體力行。
一個偉大的實踐家,從對家人的愛與思念出發,將自身經歷的感動與感念擴大,不論識與不識,不分地北天南,但凡力所能及,他從不吝惜。
訪談尾聲,一則不經易出現的故事再次見證愛有多大,力就有多大。慈恩街尾的日式火鍋店遠近馳名,茆師傅開店那會兒在臺中偶遇日本來臺的老師傅,驚豔於職人的廚藝,原想重金禮聘。沒想到屆齡退休的老師傅開出讓人跌破眼鏡的月薪……「老師傅要的薪水不到前東家的一半,我百思不解,直到師傅履約來到埔里擔任火鍋店的主廚,才說出當年311地震一段顯為人知的往事。」老師傅來自日本仙臺,宮城縣的人們都聽過茆師傅號召同業捐款救災的事蹟,松島海邊一道紅色的友誼之橋至今仍是當地人傳頌不絕的佳話。老師傅遠渡重洋來到臺灣,心中牢記著當年茆師傅雪中送炭的情誼,返鄉前獲知這個難得的機緣,因此滿心歡喜來到慈恩街,成為火鍋店鎮店之寶。
聽聞這傳奇般的故事,讀者想必已經感受到茆師傅的正能量正隨著18°C、Feeling 18不斷的連結與分享,轉動幸福與愛的溫度,形成善的同心圓。每一道發散的力量有朝一日就會帶著滿滿的故事回到圓內,這就是善的循環。
有機會歡迎走進 Feeling 18,你會發現,這裡不只販售巧克力,更營造一種讓人忍不住放慢腳步的情境。在這個空間裡,你可以不急不徐地品味,用心感受手作的溫度。然後你會發現,以連結幸福、分享愛為品牌特色的Feeling 18早已毫不保留地串聯起人與人、人與土地的記憶。
在這裡,每一顆巧克力,都是一封寫給世界的情書;每一次入口的濃醇香甜,都是一段關於愛、堅持與溫暖的故事。這,就是 Feeling 18 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