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張佳祺(《明道文藝》編輯)
◎ 專訪/豐園漆藝資材行執行長邱俊彰
◎ 照片/豐園漆藝資材行提供
說起家鄉「豐原」,如數家珍,去哪裡吃?哪裡買?怎麼逛?有什麼故事?「如果豐原有大學,我可能會一輩子待在豐原!」就讀豐原國小、豐原國中,回到家鄉豐原娶妻、生子、創業,「我就是對豐原有特別的情感!」豐園漆藝資材行執行長邱俊彰先生,對於家鄉一切的珍愛,溢於言表。同是豐原人的我,帶著自家在豐原第一市場販售的六十年老攤位「橫街阿嬤」紅豆餅前往拜訪,正式採訪還沒開始,就又勾起了俊彰執行長跟豐原菜市場裡的故事。從豐原火車站,沿著葫蘆墩圳水岸花都,經過豐原國小大門口,來到百年餅舖雪花齋吃綠豆椪,再去菜市場喝青草茶,聽聽葫蘆墩遺址墩腳的故事,旁邊的豐原城隍廟,是臺中地區第一座城隍廟,有近三甲子的歷史,可以嘗試難得的神降體驗,每年十月份左右,更有盛大的日式扛神轎活動……
說了這麼多,怎麼都還沒提到「漆器」呢?原來,這就是俊彰執行長埋下的伏筆,善用自己多年在旅遊業的專業,將漆器融合在生活遊程之中,從吃餅的盤子、喝茶的杯子、吃飯的餐具,到DIY漆藝體驗,「漆」的多元包容性,跟所有的生活事物都可以結合在一起,夢想將豐原打造成漆藝主題的工藝城市!
回到漆藝在臺灣的黃金年代
二十世紀民國50至60年代,是臺灣漆器工藝的黃金年代。當時,日本市場對漆器的需求量極大,全臺90%的漆器出口皆來自豐原,這使得豐原能有底氣早在2002年成立全臺第一公立「漆藝館」。先有木材,才有漆藝。在日治時期,豐原地理位置是大雪山和八仙山兩座林場木材運送的必經之地,木材加工業得以興盛。為了提升木製品的價值,再加上日本漆藝文化與市場需求,漆器產業開始在豐原蓬勃發展。經過上漆處理的木碗、木家具等產品,價格往往可以翻兩到三倍。極盛時期,臺灣漆器外銷的金額可達到5~6億元,直接或間接從事生產的工廠達30~40家,就業人口也有2~3千人。
邱俊彰曾聽藝師們提起,那時候的需求量大到,甚至有顧客捧著錢,上門拜託你先幫他製作。「那當時,真的是做一年,賺一棟厝!」
漆器的興盛也促成了人才的培養。日治時期,日本師傅山中公親自傳授技藝,奠定了臺灣漆藝的基礎。如今,臺灣三大漆藝家族——王清霜、陳火慶和賴高山,傳承的弟子們已涵蓋全臺90%的漆藝人才。2022年,在豐原葫蘆墩文化中心,三大漆藝家族及14位藝師聯合展出,作品橫跨三個世代,也再次宣告豐原作為臺灣漆器發源地的重要地位。
然而,70~80年代,人力成本上升,採漆的人工勞力密集,又需要夜間割漆,以至於全球漆原料的生產逐漸移轉到東南亞地區。同時,石化工業的興起,塑膠和不鏽鋼等便宜耐用的器具逐漸取代木製品,漆器產業也受到重大衝擊。
曾經,臺灣「安南漆」樹種的漆品質很好,老漆農說:「是黃金色的!」現在,臺灣種的漆樹非常少,幾乎無法進行生產。而漆藝,多流於藝術展覽與教學,與生活的結合變得較為罕見。即便如此,漆藝在臺灣人的印象中,依然有高級美好生活的象徵。邱俊彰表示,像臺中谷關的星野溫泉飯店、臺北的加賀屋、北投溫泉、墾丁福華飯店等,都將食器、裝飾、禮品結合漆藝,提升服務質感,並與臺灣在地文化產業合作。又例如,2021年東京奧運的臺灣隊出場服的鈕扣,也是結合漆藝的表現。
國際上,日本JAPAN,作為漆藝的代名詞,有9000多年的歷史,將漆器融入日常生活已是常態,例如和果子器皿、茶道用具等,且日本漆藝師傅的社會地位也滿高的。但,在全球經濟壓力和快速工業化的影響下,也讓許多日本漆器轉向噴塗工藝取代傳統手工。另一方面,西方國家則偏向將漆藝作為多元媒材的藝術創作,或應用於文物修復與研究,例如金繼工藝,不僅修復功能,還能創造新的審美價值。
恰巧,採訪當日,一位旅居在義大利威尼斯的考古留學生來到店裡,她目前正在研究博物館的東方藝術及古蹟修復。此次回臺,不僅尋找漆器材料,也學習漆藝,並結合花藝與茶道,曾在中華民國米蘭辦事處展演。是漆藝與多元文化結合的成功例子,亦是臺灣最好的國民外交。
夢想的種子會回到家鄉發芽
「我一直知道自己會回到家鄉。」邱俊彰他的創業夢想其實源於大學畢業後從事旅遊業的經歷,他在旅遊業界打拼了六到七年,導遊、業務、設計行程、報價,每天早出晚歸,沒有假期。原本有趣的工作,卻因總是被幾百元的價差,用來比較自己創造出來的價值,感到力不從心。「我希望能創造一個能持續累積的事業」這讓俊彰想起他在替代役時期,被分配到「豐原漆藝館」服役,與漆藝結緣。
當時的漆藝館館長黃成中先生,是一位熱情推動漆藝文化的先行者。他的熱心與執著深深影響了邱俊彰。豐原漆藝館隸屬豐原區公所人文課管轄,負責兵役及觀光的業務,黃館長熱情開放的個性,將傳統漆藝文化與現代觀光結合,經常在漆藝館附近的公園腹地,舉辦兒童節、端午節等活動。在他多年的努力下,讓越來越多民眾認識、喜歡漆藝,相對漆藝的材料需求也逐年增加。但,材料卻一直存在著供需斷層的問題,俊彰說,他在替代役時期,最常被拜託跑腿買漆藝材料,或上網到日本、中國訂購。甚至黃館長還需親自開著車去找漆農,四處張羅幫忙採購原料。
「竟然原料這麼難取得,又有需求,這或許是一個契機,為什麼自己不來做這個生意呢?」當時,這個念頭就默默地在邱俊彰心中種下,成為日後回鄉創業的契機。再加上他「里長伯」的個性,平常就喜歡跟人聊天、交流,服役期間最早到崗,最晚回家。他笑說:「雖然是替代役,但我把它當成全職工作,甚至被同事戲稱為『史上累積最多假的替代役』」我想「熱情」,就是用漆藝能整合豐原在地人文地景產的重要關鍵!
翻轉合作,產業串連
讓漆藝成為重要的介質
「原本只是想做零售店,後來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俊彰執行長笑說,本想憑藉之前旅遊業的經驗,自己又對日韓的行程也熟悉,當地有人脈,只要進出貨就好了。但,自己里長伯的個性,怎麼可能僅止於此,總希望家鄉豐原可以一起更好!
環視四周,紙張、木頭、玻璃、金屬、塑膠等,「你在這個空間裡看到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跟漆結合」,邱俊彰將漆藝與「產、官、學、研、社」五大方面結合。產業,善用現在流行的體驗式經濟,設計遊程、提升美學素養,並與在地店家鏈接,包含豐原的百年茶莊、糕餅、味增工廠、客家美食、旅宿等,讓人願意打卡分享生活動態;官方,持續與豐原特有的觀光資源「豐原漆藝館」合作,成為遊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校,走訪豐原10所小學、4所國中、2所高中職,甚至在臺藝大、南藝大、社區大學等,從體驗到技藝傳承,進行文化扎根教育工程;研究,與草屯工業研究發展中心漆工坊合作,教學、推廣、技藝傳承,以及漆樹培育分析;社區,古有形容豐原(葫蘆墩)俗諺:「水清、米白、柴乾、餅香、查某媠」,從產業出發,以永續性思考,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我就是用漆藝產業,在做豐原的地方創生!」
豐園漆藝資材行不僅是「全臺唯一專營漆藝材料行」,透過觀念的翻轉,將藝術工藝與生活產業整合,魚幫水,水幫魚,也是每一個漆藝藝師的最佳經紀人,為的就是讓讓大家都可以吃得飽!透過以上產業翻轉與文化整合,資材行也在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中,獲得冠軍的肯定。更令人興奮的是,2024年文化部也提出「天天都是文化日、人人都是文化人」,舉辦了第一屆的「百大文化基地徵選」,如同日本有「百大名川」,臺灣有「百大文化基地」。邱俊彰表示,鶯歌有陶藝、三義有木雕、美濃有油紙傘,豐原有漆藝,這就是我們的共同目標!
最後,還是那句話,漆可以跟所有媒材結合。「漆藝不只是文化,還可以創造你我的故事,所以,當你的手接觸了漆藝文化,這個世界都可以變成你想成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