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耀仁(國立屏東大學科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專訪/優織隆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謝煥麒
◎照片/張耀仁
對世界最好的企業:鳳梨葉也能製衣?
「不只成為世界最好的企業(Best company in the world),也必須思考:成為『對世界最好的企業』(Best company for the world)!」優織隆(UKL)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謝煥麒指出,2024年1月,UKL取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非營利組織「B型實驗室(B Lab®)」認證為B型企業(B Corporations®, B Corps™),其旨在促使「商業活動發揮對社會及環境的正面影響力」(people using business as a force for good ™)。
其中,要獲得B型企業認證,必須經過商業影響力評估(B Impact Assessment , BIA),包括:環境友善、客戶關係、員工照顧、社區扶植以及公司治理等,依所在市場、產業類別與員工人數規模進行量化評估,拿到總分200分之80分的企業,方能成為B 型企業。其意義在於:達成ESG的競爭力,也就是環境保護(E,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Governance),各項指標皆以友善、品質、公益為前提,要求企業公開、透明與揭露過往遭遇的重大事件。
換言之,UKL歷經一番轉型之後,最終取得這一國際性的認證,「不只是講求價格交易,更關注氣候變遷下,企業如何追求永續經營。」謝煥麒表示,當初執行這一轉型時,遭到不少質疑,尤其UKL係母親白手起家一手創立,因此首要之務就是說服母親,「她是慈濟人,所以我就告訴她,環保永續也是在做善事。」從因果循環的角度切入,謝煥麒一方面訴諸母親的宗教信仰,一方面也向母親再三保證:會從其他地方爭取資金的支持。在一次偶然機緣下,他發現星展基金會舉辦「亞洲商業影響力大獎」,在歷經層層篩選與面試下,最終在2022年,從九百多家企業中脫穎而出,成為臺灣第一批獲得獎勵金的中小企業。
「這次獲獎,讓我更有信心相信:做對的事是必要的。」謝煥麒說,UKL之所以獲獎,主要是訴求鳳梨葉纖維(Pineapple Leaves Fiber, PALF)製程受到評審青睞,「沒有想過,廢棄的鳳梨葉也能拿來做衣服?」這是大多數媒體訪談UKL的驚訝感受。作為UKL著名的材質訴求,鳳梨葉纖維入衣打破了一般消費者的認知,也是謝煥麒必須獲取外在資金挹注之故,因為一旦有了資金,母親對於他試圖轉型的想法勢必放心不少,此外,他也能運用這筆錢來進行科研計畫,從中尋找永續發展的可行性。
「畢竟,每100克鳳梨葉片,最多僅能產出5克纖維。」謝煥麒說,PALF的產製從農地到成品,每個階段都必須層層把關,才可能達成永續發展的要求,也才可能達成控管成本的需求。以同為鳳梨生產大國的菲律賓為例,其亦嘗試將鳳梨葉變成供應國際大廠使用的纖維材料,但當地取用鳳梨纖維的過程係為滾輪式壓板,拉出纖維半成品原料後,面臨無法即時清潔加工的困擾,進而影響了紡織廠後續採用的意願,而這也是謝煥麒不斷尋求科技研發的初衷。
一場跨領域的合作:所謂PALF製程
「我們目前採用的鳳梨葉,主要來自臺農17號鳳梨,也就是俗稱的『金鑽鳳梨』。」謝煥麒說,金鑽鳳梨產量每年佔全臺80%,對於研究取纖初期的他們而言,產量穩定、產量無虞是首要的考量之一。謝煥麒指出,目前的取纖設備位於屏東九如農會,在農業部農糧署輔導下,九如農會得以採購相關設備,也可以向農民收購鳳梨以外的副作物,對於當地而言,是雙贏的過程。「我有特別要求收購葉片的規格標準。」謝煥麒說,首先,必須是具有農產品履歷的鳳梨,也就是可以提供生產溯源;其次,葉長必須盡可能一致,必須符合其要求長度;最後,採收時間應透明,例如採收鳳梨後,葉子是多久被摘下來,以確保後續製程的順暢。
「這些作物進入農會後,就在農會取纖,因此檯面上可見的影片都是在農會拍攝的。」謝煥麒指出,鳳梨葉片最多每100克只能取纖5克,其他70%為水分、其餘為膠質、葉末,也就是俗稱的「渣料」。也因此,取完纖之後,纖維可進入訪織產業,其他部分則可進入塑膠產業、造紙產業等,換言之,鳳梨葉的運用幾乎達百分之百,「縱使沒有用完,堆肥的效果也是很好,主要是它已經被我們弄得非常碎了。」謝煥麒表示,每年三至九月是鳳梨採收季節,而今鳳梨葉的收購,延長了鳳梨的經濟價值,也就意味著農民的經濟收益提高了,連帶使得更多青農願意返鄉耕作,形成共好共榮的永續循環。
提到鳳梨葉取纖進入紡織業的始末,謝煥麒表示,UKL並非第一家採用鳳梨纖維的公司。早在2019年,綠冠農場創辦人之一的巴錦懋,從他們栽種的有機鳳梨中,抽取了四公斤的纖維給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紡拓會),該會再將其他相關產業聯結,「也就是說,當時的他們是為了讓鳳梨纖維進入紡織產業而努力。」至於UKL之所以與鳳梨纖維發生關聯,在於2021年遭逢疫情之際,美國客戶在信件中向謝煥麒提到,一想到臺灣就想吃鳳梨酥,順帶提及:難道沒有屬於臺灣的「Nature Fiber」(天然纖維)嗎?像是鳳梨之類的。外國友人表示,現在這類材質正是國際趨勢,市場需求度甚高。
也正是這句看似玩笑之話,使得謝煥麒找上紡拓會,進而與鳳梨纖維一拍即合,並成立鳳梨葉產銷聯盟,試圖營造一條龍生產的產業圈。漸漸的,加入的夥伴越來越多,也讓他深深體會到:「這是一個跨領域的合作產業。」謝煥麒說,包含農業,個中的葉子可以經過再製而進入下一個產業;此外,取纖又涉及生物質材料,會因當地環境條件使然,「變成自己的樣子。」謝煥麒以東南亞為例,指出它們同樣也從鳳梨葉取纖,「但臺灣的纖維就是比較細,進入紡織產線時,也可以做比較細緻的織品。」這就是他所提到的:農作物不同,生物質材料也會有所不同。
從骨子裡進行轉型:保持初心,保有熱情
儘管鳳梨葉纖維入衣很新鮮,但個中遭遇的問題也不少,例如農民思維與商業公司往往有所扞格,前者主張有多少訂單、種多少作物,後者則必須確認產量是否足夠,以確保供應鏈的通暢與持續。此外,臺灣小農居多,許多農機設計必須自己開發,目前採收葉子依舊只能依賴人工,成本壓力令謝煥麒思索,該如何說服客戶願意採用價格較高的鳳梨葉纖維?於是不斷曝光相關訊息,成為UKL近年必要的宣傳策略之一。
雖然,自2024年7月中旬起,得力於農業部農糧署的輔導,九如農會設置全臺首座區域型鳳梨葉自動化取纖循環場,每小時可處理150公斤以上的鳳梨葉,一年可處理800噸鳳梨葉,從中產出8噸鳳梨纖維。但對於謝煥麒來說,他所合作的55公頃鳳梨田,生產數量遠不及市場所需,這也是他迄今持續投入研發、思考如何提升產量規模之故。
「從成衣商轉型為材料開發商,這真的是從骨子裡進行調整。」謝煥麒表示,阻力縱使眾多,他仍認為公司必須朝永續轉型邁進,主因在於此刻的時空儼然不同於早期,「早期哪裡價格低,就往哪裡去,我甚至想過:要不要去非洲?但轉念一想,那真的是我要走的路嗎?」謝煥麒表示,現在許多國外廠商要求成衣供應鏈必須綠化、成衣的碳比例必須降低,因此公司要如何永續經營下去,不能只從價格著手,還必須符合國際趨勢的要求,「也就是讓商業影響力創造價值,而非價格創造價值。」謝煥麒堅定的說。
事實上,UKL迄今固然投入許多心力於鳳梨葉纖維研發,但就公司營收而言,代工(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OEM)、產品開發(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 ODM)依舊是收入大宗,於2020年創立的永續時尚服飾品牌EVOPURE+,僅佔極少部分,鳳梨葉纖維更是少之又少。對此,謝煥麒表示,消費者並不會因為產品添加了鳳梨葉纖維而買單,「所以我們必須創造消費者的需求,這也就關乎衣服設計,以及訴求客群的精準度。」更重要的是,藉由強調鳳梨葉纖維的運用,品牌得以被看見,公司的價值與影響力因此而提升。謝煥麒表示,相關產品中,備受歡迎的手提袋即將作為時尚品牌GQ、VOGUE等時裝週的專屬提袋,此即是品牌影響力的發揮。
作為少數獲得B型企業認證的公司,謝煥麒說,最初雖然是因為被動走進綠化行列,但在持續研發、投入心力之後,他也深刻體會到,公司要持續經營下去,不只是以營利為目的,還必須在地化、永續化,經由使用臺灣原物料達成永續價值,有別於全然依賴國外的原物料,這也是他主張選用臺灣鳳梨葉纖維,而不考慮其他國家寄來的纖維樣本。也由於他的堅持,使得UKL所強調的PALFR技術開始受到國際關注,「想想看,張忠謀在五十幾歲才開始針對臺積電進行轉型,顯然,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謝煥麒深信,未來的成果勢必指日可待。
回首承接UKL以來的心路歷程,從原本的傳統產業,進而轉向永續產業,除了創立新興品牌,也讓更多人看見鳳梨葉纖維的魅力。謝煥麒指出,永續其實需要夥伴,它既不是單打獨鬥的事業,更非一家獨大的產業。此外,他也認為老闆必須堅持,「要保持初心,也要保有熱情。」謝煥麒期許,能夠將更多屬於臺灣永續的個案帶進教育現場,讓更多的年輕學子看見臺灣永續的努力與美好,看見,只要有心、有熱情,原本被當作無用之物而廢棄的鳳梨葉,也能夠搖身一變而成為名符其實的「金鑽」。
成為,創造獨一無二的永續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