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瑤
手拿地圖,腳穿運動鞋,身著運動服,穿梭在不同地形地貌到訪各檢查點(check point),就是定向越野(orienteering, 簡稱O)比賽的經典場景。參加者除了要有良好的體力外,更考驗參賽選手的地圖判讀能力、路線規劃能力和臨場反應能力,是結合體能與智力的運動比賽。
定向越野運動最早發源於北歐,因當地有著遼闊的地形,使用地圖是當地人所必須具備的技能。使用地圖和指北針穿越不熟悉的場地,就成了定向越野最早的樣貌。自19世紀晚期開始,定向越野漸漸從北歐開始推展到世界各國,時至今日已成為國際運動。臺灣曾在2009年舉辦過兩場包含定向越野競賽項目的國際賽事,分別是臺北聽障奧運(Summer Deaflympics)和高雄世界運動會(The World Games)。當時世界各國的好手齊聚臺灣並在著名的風景區如陽明山、澄清湖等地點進行精彩的比賽。
我一開始接觸定向比賽是在民國100年左右,因為在國中的綜合活動課程裡有涵蓋到定向越野這個單元,為了增進自己的教學專業知能,我報名參加定向越野的裁判研習並取得證照。但拿到證照後,我很少參加比賽,一直到107年參加金門定向越野錦標賽暨世界排名賽,我們一群朋友組成了定向瘋師耶(諧音風獅爺)的團體,才開始正式的穩定參加比賽。
金門錦標賽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比賽,當地有很多保存完整的古厝小村落,每個村子可能有上百棟三合院和老房子,屋子和屋子中間都有很小的路徑。一拿到地圖的時候,看到地圖上密密麻麻的灰色房子,我完全找不到自己在哪裡以及下一個檢查點要如何前往。還好村莊的正中間有一個大水池,我找到大水池之後,終於確認了自己所在的位置。於是那場比賽,我幾乎每跑一個點就要回到水池邊重新定位,也是因為那場比賽讓我下定決心買了第一個定向比賽用的指北針。
澎湖的比賽也很特別,菊島盃定向越野錦標賽的兩天都是豔陽高照的超級好天氣。第一天的賽程有好幾個檢查點都安排在沙灘上,金黃色的貝殼砂很美但是卻讓選手們無法快跑,被強制的慢動作奔跑。第二天的村莊賽場,雖然沒有像金門有那麼多的房子,但村內道路又小又蜿蜒,整個村子就像迷宮一樣,許多選手都在巷弄裡迷失方向,且炎熱的天氣又減慢了選手的速度,能在時間內回來的選手都覺得自己的經驗值大幅提升。
桃園的錦標賽是我第一次跑類似山林定向的場地,比賽地圖上有滿滿的等高線和細細的山徑,極少明顯地標。還好,我實際跑入山林後發現其實山上的路徑在地圖上都有很清楚的標示出來,只要認清楚方向,還不至於在山中迷路。但這次比賽可能因為涵蓋了校園和山林範圍較大,且路程較長,是我參加過最多選手因為超時(overtime)來不及在關門時間回來而被淘汰的賽事。
2022年時我有幸成為嘉義市代表隊參加全民運動會,代表隊成員有五人,選手兩男兩女加上領隊一人。嘉義市政府發放了全套裝備,全民運的大會也發放了許多物資,讓第一次成為選手的我有一種比賽還沒開始就得到滿滿的禮物的感受。許多縣市為了這場比賽,備戰多時,不但舉辦選手選拔賽,在確定選手之後,還開始各種集訓甚至是移地訓練,就為了比賽有最好的表現。且幾乎各縣市的代表隊都特別訂製了自己的隊服,在衣服上融入了定向越野的元素,非常的有特色。
全民運的定向越野共有四場比賽,總計有162名來自18個縣市的選手參加,嘉義市參加了其中的三場比賽。第一場是在梅山公園的短距離賽,雖然公園面積不大,但因為在山坡上又充滿階梯,所以選手等於是在不斷的上下樓梯,後來我們還戲稱這場比賽為「梅山爬樓梯」大賽。第二場中距離賽在竹崎公園舉辦,因為賽區範圍較大,賽程中途必須繳回第一張地圖並領取第二張地圖,很少參加換圖比賽的我賽前有點緊張,還好後來有順利完賽,也跑出比預期中更好的成績。最後一場是短距離接力賽,也是我們唯一一場全員參賽的比賽。我被指派為第一棒,比賽開始時和所有縣市的第一棒出發,真的是非常刺激。雖然全民運嘉義市代表隊選手的最佳成績只有到全國前十幾名,但是對我們來說是一次十分難忘的經驗。
定向越野簡介
器材:定向越野不可或缺的主要裝備有地圖、指北針、打卡系統和標誌旗。
1.地圖(map)
地圖是定向越野最重要的元素,如果沒有經過訓練,不太容易理解定向地圖的顏色和記號所代表的意義。定向地圖的顏色定義是固定的:藍色代表水系、黑色是岩石或人造物、綠色及黃色是植被、咖啡色是地貌特徵、紫紅色用來標示重要的地點如:起點或終點,其中最特別的是白色不是空白而是代表可穿越的森林。定向地圖有自己特殊的圖例並一定會標出北方,此外定向地圖也會標出樹木、樹叢、超過一公尺高度的雕像和等高線等詳細資料。地圖上也會有每個檢查點的提示(control description)表,較正式的比賽會另外印出一張檢查點提示卡供選手更快的參閱。
2.指北針(compass)
定向選手通常會使用特別的拇指型指北針(thumb compass),不僅體積小,穩定性高,有的還附有量尺幫助使用地圖。當賽區的地形變化大,或是道路很複雜時,選手就會仰賴指北針來定位方向。
3.打卡系統(punching system)
傳統的打卡系統在每個點設置有一個打卡器(pin punch),選手要使用打卡器在檢查點核對卡(control card)相對應的格子內打卡。每個打卡器所打出的圖形皆不相同,所以不能在一個點一口氣打完所有的格子。近年來已發展出電子打卡系統,各點設置電子打卡器(electronic punch),選手使用電子指卡感應,可以記錄每個選手到達每個檢查點的時間,精確的紀錄比賽過程。
4.標誌旗(flag)
橘白相間的三角柱狀體,是檢查點的標誌。但記得,找到旗子要先核對號碼,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到了正確的地方。
定向比賽
定向比賽依照性別與年紀分組,每一組的賽圖皆不相同。一般而言20歲以下每2歲分為一組,20到35歲之間為公開組,35歲以上每5歲分一組,12歲以下兒童還可和成人組隊參加親子組或家庭組。另外,針對選手們則設有菁英組,不限制年齡皆可報名參賽,是賽程難度最高的組別。
定向越野分為許多類型,最主要的有徒步定向(Foot O)、沿徑定向(Trail O)、登山車定向(MTB O)和滑雪定向(Ski O)。徒步定向選手以跑步或走路的方式進行比賽,為最常舉辦的賽事種類。沿徑定向則是不強調選手的身體素質,主要為考驗選手的地圖判讀準確度和速度,雖然舉辦次數較徒步定向少,但卻是身障者可靠著拐杖和輪椅等輔具參加的運動。登山車定向選手須自備登山車,且對場地有較多要求,國內舉辦過的次數極少。最後的滑雪定向,選手不但要具備滑雪的能力,且一定要在有滑雪場地的國家才能舉辦,是門檻較高的比賽。
大部分的比賽模式都是順點賽(cross-country),就是選手必須依照指定的路線,依序前往各檢查點打卡,中間如果有順序錯誤或是漏掉某個點,則該選手的成績不列入計算。可以說,順點賽是先追求正確,再去比速度的比賽。另一種比賽形式是積分賽(score),在指定時間內,選手獲得越多積分越好。積分賽時每個檢查點依照難度有不同的分數,選手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選擇規劃路徑。如果沒有在時間內回來,將會被倒扣分數。
以下說明最常見的徒步定向順點賽:定向比賽前,會公布比賽場地,選手及教練皆不得進入該場地以確保公平。通常比賽採相隔一分鐘間隔出發,同時出發的選手皆為不同組別。表定出發時間前三分鐘選手要進入出發區,倒數兩分鐘時可拿取檢查點提示卡,最後一分鐘領地圖但不能閱讀,直到出發的那一刻才可以起跑並打開地圖。所以選手們各個都練就一邊跑步一邊看地圖的好本事。選手到訪各檢查點後,必須回到終點打卡,才算完成比賽。
如何開始
如果對定向越野有興趣,要如何開始呢?可以報名參加定向越野的體驗活動或是有賽前教學的比賽,先對比賽形式有基本認識並建立識圖能力。建議先從體驗組開始,嘗試比較短和簡單的賽程,慢慢的建立自己的實力,再來就可以朝公開組,甚至是菁英組挑戰自己。在中華民國定向越野協會網站www.ctoa.org.tw 或臉書專頁,TWOA臺灣定向運動協會臉書專頁都可以找到相關資訊。
啟發
對我來說,參加定向越野不僅讓自己能夠保持運動的習慣,也讓我多了許多到臺灣各地走走看看的機會,更認識了許多朋友。參加比賽開拓了我的視野,並得到難得的全國比賽經驗,為我的人生增添了許多色彩。我覺得定向越野就像人生一樣,盡力奔跑固然很好,但如果只是一味的向前跑卻沒有朝正確方向跑,也只是徒勞無功,要先確立目標掌握方向,才能迎向自己所想要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