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曹筱玥教授
◎ 整理∕陳凱詩(《明道文藝》編輯)
◎ 圖∕曹筱玥教授 提供
近幾年討論度相當高的「創客」、「自造者」詞彙源自於英文的「Maker」――這是個熱衷於分享創意、跨界結合能力與現代科技,激盪出全新創造力的活躍社群,在當代社會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創客」風潮的興起同時也代表著社會正從過去只著重在「思考」的傳統校園學習課程,逐漸發展為充滿創新與競爭力、並強調「實際執行」的新型態教育模式。
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的曹筱玥教授正是「創客」的代表人物之一。曹教授目前正在NYC Media Lab參與新創培育計畫,從70多份計畫中脫穎而出,進入為期12週的培訓。雖然身在異地,曹教授還是特地撥出時間,與《明道文藝》進行視訊訪談,帶我們分享創客與跨領域的概念。
跨領域教育是108課綱的教學重點項目,而曹筱玥教授專攻的新媒體藝術創作便是跨域結合的最佳典範。教授提到,過去的藝術創作著重於「個人」,通常都是獨力完成油畫、水墨等作品,好幾天不出門、與外界斷絕聯繫、閉關創作也是家常便飯。但換作跨領域創作則不然,須仰賴不同專業人才互相配合,像在她的實驗室中就有資工、建築以及藝術背景等各領域成員,在團隊合作中除了要有自己的想法,亦必須和其他專業人士進行溝通,將自身想法轉換成對方可以理解的語言傳達,如此,結合「理性跟感性」的創作才能順利進行。
產品研發強調快速、新穎,產品的智慧財產權尤為重中之重,然而申請專利曠日廢時,往往趕不上時勢變化。但在現今研發步調迅速的數位時代中,跨領域遊走的創客夥伴,並不那麼擔心眾人的心血創意與他人雷同,「有點像以前我們講的『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曹教授認為,相較以往單打獨鬥做研發、做創作,跨域創作鼓勵大家都拿出自己的獨門絕活,與他人廣泛討論。在激盪的過程中,想法透過科技創新得以實現,最終達到改造社會與環境的目的。
從使用者出發──情境設計的重要性
但要結合興趣、個性與專業領域天南地北的創客們想必不是容易的事,曹教授提到,她先前在「自造工坊」帶領的Maker有高達九成五都是男生。起初多數人會嚮往製作出高性能、「Powerful」的發明,但進一步問起發明動機、受眾以及使用情況卻往往說不出所以然來。例如,曾有一名學生充滿幹勁地表示,他要發明一個可以照亮500公尺以外的手電筒,但他沒有考慮到的是,除了功能強大之外,「該產品是否能實際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什麼樣的族群需要這樣的產品呢?產品要運用在哪個領域?用作消防隊救災與用作夜間天文課教學,即使性能相同,其結果會是截然不同的設計。因此為了「明確初衷」,在創作初期就須結合「情境設計」。
該如何達到「情境設計」的目的呢?首先,必須評估實用性。身為女性、也是母親的曹教授便提出一個很適用於女性的改造例子:一般的汽車上都配有「點菸器」,但從非吸菸族的角度來看,這項功能其實形同虛設。若是能透過一些介面上的小調整,把它換成奶瓶加溫器或提供保溫,那麼對於帶著孩子出門的媽媽們來說,不是便利又貼心嗎?她強調,以「使用者」為出發點思考,一直是研發創意產品時,她最在意的重點。
因此,曹教授也會引導學生去思考產品的使用情境。像是前文提到的「遠照明手電筒」雖不適合一般人的生活情境,對於坑道工作者卻十分適用。她表示,其實大家都有不錯的創意,但更重要的是有「對的場合跟適合的使用者」,因此她會幫助學生們找到適合的場域跟配套的行銷故事,經過產品優化,讓設計發想能更接近市場需求。
She Maker, She can make it!女性創客時代正崛起
曹教授曾出版《She Maker:女力創客的自造年代》一書,介紹女性創客們的精彩作品。她認為女性於今日嶄露頭角,有一主要原因在於,女性在跨領域團隊的溝通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曹教授強調「不是說女性的溝通能力一定比較好」,但透過本身性別特質,女性通常能提出大家都願意接受的方式以推動多方協作,強化整個團隊的活力,讓專案的執行更加順利!她認為,現今協助跨領域溝通的人才相當不足,而女性正好能夠扮演一個好的協調者。
女性創作者還有一項長才,她們會比較用心考量受眾、著重思考「情境設計」――我的設計要為誰服務?怎麼樣才能夠帶給別人溫暖?或是被什麼樣的觀眾群看到?正因為在意自己的作品和不同人之間的連結,創作出的產品會更貼心、實用;即使不一定有強大的功能,卻有助於解決掉生活中常遇到的小問題,也讓越來越多的She Maker在這個領域逐漸發光發熱。
從藝術創作「跨」到創客教育
傳統的教學方式多注重分科學習。近幾年,在教改的驅動之下,跨學科和跨領域的結合逐漸受到矚目,學生能以設計導向思維去了解該如何解決問題。近來在中學大力推動「創客教育」的曹教授,身處每個教學現場都不忘以日常生活發想。2016年團隊在臺北市推動街道設計,提出重新製作施工現場「揮旗手」的企劃。曹教授先請學生們觀察、研究周遭環境,了解並分析各區域不同的施工問題,接著針對「揮旗手」的外觀和功能改良,討論該如何呈現才能達到美化市容又兼具功能性的目的,以符合在地需求。
實作階段則包括了3D圖繪製、建模以及3D列印,曹教授從旁輔助還只是國中生的孩子們,教他們從零開始親手製作出機械裝置;在設計逐漸成形的同時,也鼓勵學生持續思考各種可行性,互相討論、激盪創意。最後的成果展,為這段完整的學習歷程劃下完美句點,在過程中,學生除了實際運用「內化」的知識,更身體力行了她強調的「不忘與生活結合的設計」。
現代學生多在長久追求標準答案的教學中僵化了腦袋,缺乏多元思考的能力。為了讓孩子們思想更活絡,邁出勇敢嘗試的第一步,曹筱玥教授也提出了她的建議。教授說,以她的經驗,她認為跨科學習在小學階段其實更容易操作,相對於國中學科涇渭分明,小學還是導師帶班,要將數學、自然和藝術等各科課程都串在一起教學,執行起來容易許多。
因此,學校老師的角色極為關鍵,有著多元思維的導師帶領學生時會有很大的包容度,他們願意「留下空白」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探索,打開想法;有些老師甚至會在自己想出跨領域課程計畫後,積極地尋求外部資源。「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老師提供所有工具,現階段其實不太可能。」曹教授也相當樂意支援設備或技術,將大學擁有相對豐富的資源分享出去,協助推廣跨域教學。
不只說好故事,更讓你成為第一主角
「說故事」一向是藝術的重要核心。放眼現代,融合了前沿技術的科技藝術不僅僅是傳統的靜態藝術品,它還能把故事說得更好!2013年,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在忠孝東路地下道舉辦了一場科技藝術展,重現臺北早期最重要的灌溉水源「瑠公圳」。團隊在水泥空間中加入多元的科技互動裝置,呈現出時空隧道的氛圍,讓民眾能夠回味臺灣從過去的農耕風貌慢慢走向商業的演變歷程,了解瑠公圳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這項展覽不僅結合了歷史、風土人文、科技和藝術,也傳達出曹教授的創作精神――將在地內容國際化,運用具創意且多元的呈現方式,以不同的角度出發,藉此讓更多人深入了解地區歷史,願意一同參與其中。
前往紐約參與培育計畫之前,身為馬祖人的曹教授便以「藍眼淚」為主軸的家鄉故事,結合AR與VR技術,透過感測設備等製造出互動閃光的效果,讓觀眾化身為男女主角進入到故事,親身體會生動活潑的故事內容。曹教授表示,創作時她總會先回歸自身,思考如何從在地性或從自己的故事出發,再賦予嶄新的呈現方式,讓大家能夠感同身受,這是她一貫服膺的創作脈絡。
曹教授也特地就跨領域藝術創作的經驗,歸納出三點與我們分享:
第一,既然是學習科技藝術,對於新科技、媒材必須要有一定的好奇心與探索。畢竟與有一定工序的油畫、書法等傳統藝術不同,科技藝術的創意運用可說是日新月異、無邊無際。而作品也會隨著現代科技發展循序漸進,各家大廠的設備器材如VR模型、觸控螢幕或感測器等年年都會推陳出新,而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熟悉、靈活運用硬體材料進行內容與創意的開發創作,是令人興奮的學習。
第二,要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換位思考」。跨域合作奠基於「術業有專攻」,因此整合不同意見、彙整出最佳意見絕對是最重要的能力。
第三,說一個好故事,呈現出作品的「溫度」。科技藝術與傳統藝術最大的不同在於,以往只有藝術家掌握有「Story Telling」的話語權,但科技藝術卻能透過各種數位設備使觀眾活在故事裡,也就是「StoryLiving」。身歷其境地看到歷史或藝術的溫度,是科技藝術更加引人入勝的優勢。
未來往哪走?客製化量身打造
曹教授對藝術的熱情,積極把握任何創作的機會,前日她製作的動畫短片《愛與寂寞散步》投件予New York Film,四月中甫獲得獎通知,也與我們分享這個好消息。
此動畫以廖輝英老師的小說《愛與寂寞散步》進行發想,加入自身對於情感的詮釋。描述女子從尋貓開始,踏進了一場奇幻冒險,旅程中有失去的落寞,也有重生的希望,以此比擬生命旅程中邂逅的各色風景,亦展現曹教授身為女性,在創作中所表現出的感性及關懷特質,思索女性存在的每一拍心跳、每一下脈搏中的藝術及生命。
訪談最後曹教授提到,現在她的創作多著重於VR的部分,希望未來可以結合AI,呈現出更豐富的表現效果。除了歷史場景、地理環境外,她也嘗試把文學文本製作為沉浸式劇場,讓觀眾在互動場域中與更進一步貼近作家詩句、作品氛圍等。與此同時,也透過大數據分析,找出各年齡層、各性別、不同背景的觀眾偏好的故事橋段和互動機制,以作為未來創作的參考。如此有助於更加精準地創作出相對應的新內容,並把適合的內容或受眾期待的方式推廣出去,提供更貼近人性、更「客製化」的數位內容。
曹筱玥 教授
現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所專任教授暨互動藝術實驗室主持人,亦擔任廣達文化基金會董事、臺灣虛實展演發展協會副理事長等。
目前正於美國紐約Pratt Institute普拉特設計學院擔任訪問學者一年,並獲選NYC Media Lab紐約媒體實驗室優選新創團隊,長年致力於整合數位製造的扎根訓練,熱心前往中學推動創客教育,培育多元思考與美感並陳的跨界人才,並與產業紐帶聯結,不斷探索VR技術的開發,帶領臺灣VR新創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