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祺
冰壺?是製冰的水壺嗎?在臺灣,問十個人有九個人不知道的神秘運動——冰壺。其實,大約在7年前「冰壺」運動先以「地板冰壺」的形式引進臺灣,為了符合臺灣平地終年不會下雪的亞熱帶氣候。地板冰壺,只要找到平滑的地面就可以進行,而我,亦是由此接觸到這項運動——算是臺灣本地首批培訓的冰壺教練!
大家都說,冰壺是紳士淑女的運動,比賽過程中雙方不會有肢體碰撞,就像在冰面上下棋對弈,一來一往輪流躑壺,不到最後一刻,無法預測勝負。因此我認為,很適合在身材普遍嬌小的亞洲地區發展。這一路上,一群熱血的同好「冰友」們,為了臺灣冰壺運動的發展,成立國際冰壺學院、臺灣冰壺學院、申請教育部中華民國冰壺協會、中華民國冰石壺協會,甚至舉辦了地板冰壺邀請賽、大專盃地板冰壺錦標賽、弘道盃冰壺錦標賽等全國性競賽。同時,在去年(2022)北京冬季奧運會的加持下,臺灣愛爾達電視臺全程轉播冰壺四強賽事,冰壺運動的精彩可看度又再次擄獲了不少國人的心。現在,即使你沒有真的玩過冰壺,但你多少看過、聽過冰壺了吧!
冰壺到底怎麼玩?哪裡有趣?
冰壺,起源於16世紀冰天雪地的蘇格蘭,當時人們會在冬天結凍的池塘面上,玩一種推石頭的遊戲。直到1998年日本長野冬季奧運,男、女子團體冰壺賽首度成為了正式的冬奧比賽項目,其後更在2006年開設男女混雙項目、2008年開設輪椅項目。
在開始「玩冰壺」前,先了解幾個必要器材:石壺、冰壺鞋和冰刷。
石壺(Curling Stone):
石壺的身形屬稍扁圓狀,直徑29公分、重量19公斤,上面有柄。正式冬奧比賽用的石壺,必須由位在蘇格蘭的艾爾莎克雷格島上的花崗岩所打磨製成,其特殊的火山岩質,才符合專業比賽高標準的防水性和堅硬程度。但,隨著天然資源逐漸減少,石壺的成本也會越來越高。
滑行鞋和蹬冰鞋(Slider and gripper shoes):
滑行鞋和蹬冰鞋(簡稱「冰壺鞋」)是一對鴛鴦鞋,一隻腳是滑行鞋,另一隻是蹬冰鞋。兩隻鞋的鞋底材質不同,滑行鞋的鞋底是由平滑塑膠製成的滑面,穿在支撐腳上;而蹬冰鞋底是由橡膠製成的防滑面,負責止滑,穿在慣用腳。以我自己是右撇子來說,則右腳穿「蹬冰鞋」,左腳穿「滑行鞋」。所以冰壺選手在冰面上移動時,會將重心放在左腳,右腳推蹬冰面移動。左撇子則相反。
冰刷(broom):
用冰刷刷冰,其實就是摩擦生熱,使冰面溫度升高,造成冰面融化,此時冰面上會有一層水膜,減少摩擦阻力,讓冰壺滑得更遠,約可增加3~5公尺,甚至更多。除此之外,刷冰還可以調整冰壺的行徑路線,所以有技術的刷冰,也是比賽成敗的關鍵。
在冰壺比賽中,每個隊伍會有五位選手,1個是後備,其餘的4個分別為「第一投手」(Lead)、「第二投手」(Second)、「第三投手」(Third)以及最重要的「隊長」(Skip),賽事中,每隊要派上4位選手參賽。兩隊石壺顏色不同(通常是紅色、黃色),一隊有8個石壺,每位選手各要依序躑壺2次,並依據隊長(Skip)的指示,把冰壺推向45公尺遠的「大本營」(House),其餘兩位選手則負責刷冰。隊長需要判斷,將壺放在防守區阻擋,或是進入大本營得分,亦或將對手的壺擊出等不同策略,就像下棋一樣。也因此,最後躑壺的後攻方佔優勢,有機會決定勝負或得分數。
在雙方各完成8次躑壺後,一局比賽結束,要先判斷哪一隊的石壺最靠近大本營的圓心(Button)則勝出,再由圓心向外擴張,勝者有多少顆壺比對手的壺更靠近圓心,則得到幾分。但下一局最後躑壺的優勢,則會落在該局的敗方,所以有時候在策略考量下,也會為了取得下一局的後攻優勢,故意失掉1分。一場正式的冰壺比賽通常有10局,最後兩隊累積總得分最高的一方獲勝。
在此,補充一個冰壺遊戲不成文的傳統:勝方要請敗方喝啤酒,以感謝對方讓自己盡興地一起完成精彩的比賽。就像高爾夫球一桿進洞時,都會宴請當天的球友一起慶祝。至於,為什麼是「喝啤酒」?我想,應該是冰壺大多在高緯度國家盛行,當地都有喝酒小酌的習慣吧!或許臺灣也能建立自己的冰壺傳統:請喝珍珠奶茶!?
除了男子、女子冰壺「團體賽」之外,還有「男女混雙(Mixed Doubles curling)」兩人一隊,基本規則大致相同,還要再加上「定位壺」的難度限制,每局每隊僅可躑5個壺,一場8局,節奏更快、更精彩。還記得這次2022北京冬奧的義大利混雙金牌,賽後被媒體封神的22歲康斯坦丁尼(Stefania Constantini),首次出賽就奪得金牌,從運動用品店店員搖身變成民族英雄的激勵人心故事,傳遍大街小巷。康斯坦丁尼在比賽結束後受訪:「在義大利,沒什麼人知道冰壺這項運動。在這一週,開始有很多人關注,他們開始對這項運動產生興趣,所以這對義大利推動冰壺運動相當重要。」我當然也被她圈粉,甚至覺得臺灣冰壺的未來也很有希望!
冰壺世界 v.s. 世界冰壺:日本冰壺場朝聖
很可惜!目前臺灣還沒有正式的冰壺場地,所以我曾透過中華民國冰壺協會的海外移地訓練,到訪過日本兩個冰壺場,一個是位於長野輕井澤的「風越公園Ice Park」,也是1998年冰壺首次成為冬奧項目的比賽場地;另一個是位於北海道名寄市的「Sun Pillar公園交流館」,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冰壺場。
北海道名寄市的「Sun Pillar公園交流館」屬於綜合運動場,只有冬季才會作為冰壺場使用,夏天則作為其他運動用途,跟輕井澤一年四季都是冰壺專用場地不同。還記得2020年冬天,我們從臺灣桃園機場坐了五個小時的飛機到北海道旭川空港,一行11人集體住在佈有溫暖地熱的小木屋中,但每天早晚要通過在戶外零下攝氏30度的低溫中,步行10分鐘往返冰場訓練的考驗。道路兩旁森林的積雪高度早就超過一個人的身高,聽說,如果手機掉到雪裡,要等明年春天融雪才撿得回來!
我們也透過名寄市社會課臺日交流部門,邀請體育課負責當地冰壺選手培訓的松澤課長,為我們進行一系列的訓練課程,並安排與當地青年冰壺隊伍比賽。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看到一群七、八十歲的爺奶,每個人都拿著自己的冰刷來到冰場玩冰壺,他們應該算是一個同好俱樂部。我們也趁機跟他們進行了一場臺日友誼交流賽,其中有個八十歲的爺爺向我們炫耀:「我這支冰刷已經40歲了!」這讓我更堅信:冰壺是個從8歲到80歲都適合的友善運動!
在此,也為大家打破迷思:很多人以為冰壺運動不會累?
其實,它是個全身性的運動,光在冰面上移動,就需要核心肌群的穩定力量;躑壺的力道及穩定度,也取決於腿部的肌肉力量和髖部的柔軟度;最激烈的還是刷冰,將上半身的力量全壓在冰刷上,運用上臂肌肉高速來回刷冰,肯定爆汗!因此,即使在臺灣很少有機會到冰面上練習,但有志於精進冰壺運動的選手,平時還是可以透過肌力訓練提升運動表現的。
在臺灣,哪裡可以玩冰壺?
如前段所述,臺灣還沒有正式的冰壺場地是一大問題。根據中華民國冰壺協會理事謝禮竹的說法,目前已經研擬了在臺灣興建專業冰壺場館的計畫,未來可能以大學合作或企業提案的方式進行,將有機會成為亞洲區規模最大的民營冰壺場。只要臺灣有專業冰壺場地,就能向「世界冰壺總會WCF」申請舉辦公開錦標賽,讓選手們累積賽積分,培養臺灣在地的冰壺選手。且謝理事表示,臺灣擁有得天獨厚地理條件,鄰近的中國、日本、韓國都曾有舉辦冬季奧運的經驗,未來也會有國際選手移地訓練的需求,前景指日可待。
但是臺灣目前也有配合的綜合滑冰場,如:臺北土城運動中心、桃園滑冰運動世界等。當然,也可以先透過「地板冰壺」學習規則、策略演練,我們曾在小學的風雨走廊、百貨公司前的廣場、豪宅家中的客廳、禮堂的講臺等地進行地板冰壺活動,同時也可以結識冰壺同好朋友組成俱樂部。在疫情過後,國境開放,協會也會開始積極規劃海外移地訓練活動,讓有興趣的人能更快體驗到冰壺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