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 / 隱地 (爾雅出版社創辦人)

◎ 整理 / 李竹婷(《明道文藝》編輯)

◎ 圖 / 爾雅出版社 提供

 

每隔一段時間,我們以時間標籤標示,一個月、半年、一年、三年、五年、十年……來紀念走過的歲月, 並展望未來的無限。隱地先生創辦的「爾雅出版社」,於1975年成立,悠悠走過四十多個年頭,文學也好、出版也好,下一個五十年,又會是怎樣的光景?

 

作為《明道文藝》的編輯,我們同樣面臨環境的轉變與自我的質疑,我們期望能持續傳遞閱讀的美好,也企盼透過此期企劃,請教自己景仰的文壇長輩隱地先生與他的爾雅出版社,談談他對寫作及閱讀的見解,以及一路走來的出版經驗。隱地先生接獲邀訪信件後,即寄出他的近期著作及介紹爾雅四十的期刊,收到贈書的喜悅之餘,感受更深的是,書本與文字永遠都是隱地先生這輩文學人無法割捨的知己,紙本書也將會一直是他們覺得最值得贈與的禮物。

喜愛文字的隱地先生,高中畢業後陰錯陽差地進入軍校就讀,卻在那四年的歲月裡,寫出了他的第一本書《傘上傘下》,《自由青年》雜誌主編梅遜,也為他開設專欄,評析相仿年紀的青年作家作品,後結集為《隱地看小說》,這樣的經歷,讓文星書店老闆蕭孟能先生不只出版隱地先生的小說集,甚至十冊的青年作家選集,另外七冊是交由隱地來決定人選,給予他莫大的鼓舞。對文學的愛,也讓隱地先生創辦了爾雅出版社。

 

隱地的爾雅出版社

爾雅出版社身為六○年代的「五小」之一(以出版文學著稱的五間小型出版社:純文學、大地、爾雅、洪範、九歌),經歷文學出版最光輝燦爛的七○、八○年代,至今印行超過八百四十冊文學書,始終固守純文學的戰場,強調出版文學性質的文章及作品,「我們會一直圍繞著文學這顆星,不管它曾經光燦奪目或如今黯淡無光。」隱地先生曾這麼說著,是出自他對文學的使命感……

爾雅出版許多經典書籍,爾雅叢書的第一本散文即是王鼎鈞的《開放的人生》,而洪醒夫《黑面慶仔》、琦君《三更有夢書當枕》、林海音《城南舊事》、余秋雨《新文化苦旅》、白先勇《臺北人》,即使不是文學愛好者,都曾聽過這些書,無怪乎作家愛亞提及爾雅的記憶,「我們的時代,許多人是讀爾雅長大的。」

 

年度選集的背後推手

隱地先生也有感於每年的佳篇應當做個整理,使讀者在浩瀚書海中更清楚瞭解該年度主要的作家及作品,也讓這些佳篇有了「再現身的契機」,因此爾雅陸續出版年度小說選、年度詩選、年度批評選、年日記本……透過年度選集的方式,披沙瀝金,挑選出當年度值得關注的作家及作品。尤其是年度小說選,從1968年創辦,迄1998年,整整三十年的不懈怠,是隱地先生的堅持,為文學人保留了精彩的篇章。

 

詩集出版的困境 至今依然

新詩的出版,占了爾雅出版書籍中的六分之一,大力支持並出版作家個人詩集之外,2000年更出版周夢蝶、洛夫、向明、管管、商禽、張默、辛鬱、席慕蓉、蕭蕭、白靈、陳義芝、焦桐等12位詩人的世紀詩選,詩集的出版相較散文或小說,並非熱門,銷售也較困難,爾雅的用心更可見一般。

因聽聞近幾年臉書的盛行,瀏覽簡短的詩句更為方便,帶動詩集成為暢銷書,詢問隱地先生對此現象的看法,隱地先生則直指,此為不實的流傳,詩一向是小眾讀物,七○、八○年代文學鼎盛期,夏宇、鄭愁予、席慕蓉諸詩人的詩集暢銷,是個讓人喜悅的意外。相較於現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詩集都在同溫層流傳,印量之少,只有出版詩集的人自己心知肚明,而且多數還需自費出版。

 

開啟文學評論的先鋒

當作家創作出自己的作品後,透過評論的書籍或期刊引導,讀者更容易進入作家作品的奧秘世界,隱地先生編寫的《書評書目》,開啟那年代推薦書籍、評介作品的先鋒,透過保密撰寫評論的作者群,「以第三隻眼向作家挑戰」,為的是提供讀者能有個瞭解優秀作家及作品的管道,也能提供讀者不同的角度去賞析作品。爾雅亦曾出版多本深刻理論價值的現代文學評論書籍,例如: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臺北人》的研析與索隱》、龍應台《龍應台評小說》、陳幸蕙《悅讀余光中——詩卷》等。

然而,關於國內的文學評論,隱地先生也分析,七○年代《書評書目》和《新書月刊》相繼停刊近四十年,後續也有《愛書人雜誌》和《秘密讀者》加入評論的行列,但也紛紛停刊,始終未能像國外雜誌建立評論制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讀者缺乏閱讀文學評論的習慣,寧願私下發布小道消息,或以不屑、謾罵口耳相傳,這是民族習慣,一時難以改變。

 

寫作者、紙本書、爾雅的未來

對於青年作家才華與熱忱,於隱地先生的新書《美夢成真》中所提及的李長青及陳柏青,老師亦不吝言讚許,對於欲踏入寫作這塊的莘莘學子之建議,隱地先生則慨然嘆道,「電腦和手機時代來臨,紙本書逐漸消失,對青年朋友還有寫作、投稿習慣的人來說,必須知道自己走在一條更寂寞的路上。面臨新的網路時代,如何迎應,我屬老人類,世界改變太快,已無能力提供意見。」年過八十的隱地先生此一席話,聽來格外沉重,卻也道出如今文學或出版的辛酸。

爾雅自創立至今已四十餘載,望向未來,隱地先生坦然說出自己的心聲,「爾雅和爾雅書房仍未關閉,主要倉庫裡還有許多爾雅叢書,我們只是末代文學出版社,一息尚存,因我從年輕時就愛書,也有出版夢,所以繼續掙扎中;老了體力尚可,頭腦也還清醒,以現在的醫藥科學之進步,乃有餘力為自己的理想努力且繼續對社會貢獻一些文化服務。」隱地先生懷念青年時代的牯嶺街一一長條書攤,當牯嶺書街消失後,不論是打造同安書街或其他書街的可能,「看來是一個不可能再實現的夢!」隱地先生如此地說著……

儘管面對當今的閱讀環境不甚樂觀,對紙本書的深沉憂慮,隱地先生卻從未放棄文學及寫作,至今已持續寫作六十七年,逾六十本的創作,今年更出了兩本新書《大人走了,小孩老了:1949中國人大災難七十年》、《美夢成真》,「即使偶有倦怠,只要好好睡一覺,第二天精神又來了。」對隱地先生來說,對書本及寫作的興趣一直都在,「只要坐在爾雅辦公室,給我一張桌子,我仍然是一個勇敢面對現實的出版人!」

不論是隱地先生的自述,或是文壇前輩們對他的仰望書寫,文學與寫作永遠都會是隱地先生畢生的志業,「爾雅出版社」伴隨著我們成長,也是文學人心中的精神指標,即使在如今的時代跌宕變遷中,只要我們需要,他們一直都在。

 


 

爾雅發行人 隱地 簡介

隱地,本名柯青華,浙江永嘉人,1937年生於上海,1947年10歲時由時任北一女中英文老師的父親接來臺北。十六歲開始寫作、投稿,筆墨生涯至今超過一甲子。創辦爾雅出版社、「年度小說選」、「年度詩選」和「年度批評選」。2006年,獲聘山東棗莊學院名譽教授。2010年榮獲新聞局「第三十四屆金鼎獎」圖書類特別貢獻獎。

Similar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