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藍偉瑩理事長
◎ 撰寫∕林雯琪(《明道文藝》社長)
◎ 整理∕陳凱詩(《明道文藝》編輯)
◎ 圖∕藍偉瑩老師 提供
2017年年初,她,面對大學招聯會提出的考招新制,花了兩天的時間,號召全臺高中教師站起來,成為考招方案討論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她是藍偉瑩。
大多數人眼中的她,一直深度參與新課綱的研擬與推動,是教改的核心人物。108課綱啟動密集的研習課程之後,她更是許多人記憶中熟悉的身影。在研習會場上,她自信而有條理地引領大家觀察討論思考甚至自我顛覆,像一只指揮棒,自然而然,掌控全場,大部分人因此感覺安心,願意繼續走下去。
我崇拜這樣的藍老師,但是我更喜愛眼前的藍老師。現在,她是第一線教師們的陪伴者,深度且專一。
法國知名作家羅曼.羅蘭說,一個人只能為別人引路,不能代替他們走路。她是不折不扣的引路者。經過一段挺長時間的參與,轉身揮別原有的舞臺,不是為了離開,只為了和老師、孩子一起成為更美好的自己。她想帶著老師們做各種課程,跟大家一起努力,想「一起走比較遠的路」,這是「共好」。她說:「老師為學生準備未來的同時,其實也在改變自己的未來。這一波教改,更需要改變的是老師。推動教改所要面對的挑戰我們並不陌生——一如既往,從學生到老師,一開始都在等答案。原因很簡單,不要說學生已經很習慣被安排,一直以來,老師不也都希望有標準答案嗎?」這想必是藍老師最終選擇走出校園全程陪伴的關鍵原因。
因為,當下的教育現場,普遍存在的聲音是:沒有了課本,書該怎麼教?這是長久以來累積的問題,藍老師直言,教科書一綱多本的初衷是好的,但在競爭下,書商開始習慣性提供各式輔助教材,到最後,老師的專業能力就看不見了。早在服務於麗山高中時期,她知道臺北市想推學習共同體,因為自己也在做,於是開始分享。全心投入之後發現,這當中存在極大的問題:「大家都以為憑自己的專業聽了之後應該就能做,其實不然。」於是,學習者開始急於知道:有沒有一個標準的方法可以讓我遵循?這樣的結果當然不是藍老師心中所想,顯然課程上的改變不是光靠分享或演講就可以解決,更何況,所謂的標準答案,基本上還存在著認知上的落差。「協同學習最重要的不是『我給你方法』。方法要用得對,關鍵不在『方法的細節』,而是你能不能掌握它的『WHY』。問題是,臺灣的老師不要『WHY』,他們只希望你告訴他『WHAT』跟『HOW』。但是不弄清楚WHY,給任何HOW跟WHAT都是災難!」所以,走成今天的局面是因為覺悟,明白沒有必要把時間浪費在「我講給你聽,但我很確定你沒辦法做……」的困境上。於是,開始有了推動工作坊或社群的想法。
陪大家走一條可行的路
「有了社群, 至少可以讓一群願意堅持的人在較長時間的浸潤下掌握WHY,然後慢慢熟悉HOW,最後可以越來越精準地去辨認所謂的WHAT。」那是一個歷程。除了讓他們走對路,某個程度上也培養出一群種子,這些人未來必然有能量去影響別人,或改變別人。這就是藍老師眼中的可行的路。一如國教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李文富所言,教育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不可能永遠一成不變;既然是創新,就帶有實驗和演化的性質。當挑戰成為一種不得不然,肩負育才重任的師長們在傳道授業解惑的路上,需要引導需要支持也需要陪伴。所以說,追求「共好」是藍偉瑩投身教育的模式。
從在學校帶團隊當領頭羊,到現在走入教學現場協助老師們,這樣的跑道轉換是大覺知後的大氣魄,著實不易。藍老師的目標是帶一群想要實踐的老師回到更具體的那一塊,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去完成他們可以做、有能力去做而且可以做得好的事。這條路一路走下去,不只需要能力跟勇氣,更重要的是期待,期待一群有同樣覺知的老師,為這個教改的關鍵年代,一起走出一條寬廣的路。
這,絕對是個大工程。
「對那些願意做的人而言,一場研習之後,很容易被感動。這些人甚至會出現在每一個工作坊,學了就回去試,試過有問題,下一次的工作坊還來。這樣的老師不用我們擔心。真正要擔心的是那種躲起來也不想面對事實的,至於那些打從心裡排斥的,最難!」正因為經歷這些困境,藍老師決心開始做所謂的入校陪伴。「我們希望老師是願意投入的,因此,入校後的第一件事是跟老師對話,要明白他們的期待及想像,還有,對於學生學習困難的認知。」一步一步慢慢來,把老師關注的事跟未來想要做的事結合。容易嗎?答案可想而知。「老師們關心的都是根本的事,我們如果掌握不到就入不了他們的心……比如,他認為學生不想學習,或者學生閱讀能力很弱,你卻一直告訴他『我們要給孩子未來的競爭力』,結果是老師心裡忍不住的OS:這個孩子連眼前都學不好,妳為什麼要跟我講未來?」事實上,類似這樣的情境在教改的路上持續發生著,所以很難真正走到一路去。藍老師團隊入校帶領的過程努力不犯同樣的錯,老師們至少會發現:現在要做的這件事是真的把我在乎的事放進來了。「共好」在這樣的實質裡展現不一樣的力量。「在教育現場,所有人都在意孩子。當我們彼此對抗,或是不斷討論誰的方法對錯時,我們並沒有聚焦,忘了我們其實有一個共同在意的事——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因此,學會聚焦是藍老師團隊入校的關鍵力。
因為看到彼此,所以能夠凝聚共識
「因為聚焦所以有機會形成共識,老師們會慢慢發現:妳不是來推政策的,妳也不是來跟我打高空的。」當有人可以同理師長們遇到的困難,夥伴關係會被確認,慢慢的會把問題丟出來,願意聽妳的解決方法,也願意承認自己沒做好。這一步,挺難!但一旦願意接納就會主動投入,因為在乎。以這樣的方式進到學校,可以有效讓學校的人看到彼此,所以可以聚焦;聚焦,所以可以形成共識。原來輔導者與學習者、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道理是一樣的。
看到彼此, 然後找到一個可能性,對話的流動就不同,動能也不同,久了就能改變這個群體。讓團隊夥伴不僅有對話能力,更可以做專業討論的人。「不管討論甚麼,我們的依據就是:到底怎麼做,對學生有用?」於是,我們看到了陪伴的真諦——入校的意義不是幫學校把課程做完,而是那個過程讓老師增能了,讓學校的文化開始有了改變,讓老師開始對課程有sense——也就是說,能自己備課 ,能彼此對話;如果我們不來了,他們還是可以繼續往前。
真正的協助是讓他自己可以獨立。
教改的癥結就在這裡,藍老師認為臺灣的教育現場要能解決問題,得讓學校變成一個可以學習、對話的地方,這件事不解開,政策怎麼推都沒有用。「我們只是帶大家回到學生,不要瞎忙、不要做這麼多事。生活不斷地在提醒我們,好好做一件事效果就會不一樣。」先解構原來的模式或思惟,重新建構之後,大家都豁然開朗了,那些枝枝節節都斬掉了,看清楚彼此的路,就有可能結合!這就是「翻轉」。
這一路走下來, 更大的覺悟來了——從學生到老師到家長,要做的事,還有很多。所以,藍老師再次出走。這一回,他離開嚴總裁規模及能量具足的公益平臺,成立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一如2018年11月號親子天下專訪的標題「離開是因為想做更多」,藍老師從此南來北往,投入一場接一場的入校研習,她,還是從前那個馬不停蹄的陪伴者,不論面對學生或是老師,她始終耐心陪伴——觀察、聆聽、等待是她不變的原則。「每半年,研習的內容會再往前走,我期待我的團隊有一個短期的目標可以不斷進步。」因此,共備工作坊裡的夥伴倘若合適就能進入培訓,當各地區要辦工作坊時就可以當協作的人。至於長期培訓也是有的,一期八次,一次一整天,半年裡大概超過50小時的課,從WHY開始。目前參與長期培訓的大約有七十人。「要成為協會的夥伴門檻不低,至少要有參與整個學校課程規畫的經驗,或者自己做過社群,懂得怎麼帶老師跟共備,再者是自己做過教學改變,能夠當講師。所以,找人不容易。」但,做事更難。因為這是臺灣的教育場沒有做過的。
教育的路上,但願你我都能不忘初衷
用另外一個角度看,協會要做的是一個平臺,讓這些學校有機會變成夥伴——不是用教育部的計畫,是找到跟你一樣想做事的夥伴。「一群人坐在一起,就會有整個學制系統的picture;小學團隊不會只有國小階段的想法,他會認真思考孩子進入國中以後會遇到甚麼、高中會有甚麼……高中團隊也一樣,他會知道國小最關鍵的是什麼。」藍老師坦承,現實跟理想無法完全match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我可以接受大家很慢,或者是每一個人不同;我唯一不能接受的是方向不對。也就是說,不要求所有人現在要進入「最理想狀態」,但至少要確保所有人都在做。這是藍老師的底線。事實上,她更在意的是,主管機關有沒有把底線踩好。
「那時候我得要跳出來,是因為我最終的目標也許跟政策很像,但我不會用那種方式做起點,我寧可回到學校從我們現在遇到的困難出發,但必須保有理想。走遍這麼多學校,最終的理想跟課綱是沒有落差的。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從學校老師心裡的盼望去做?我希望老師知道,不要因為政策讓妳很煩所以一直逃避,回頭看看當時從事這份工作的理想是什麼?這麼多年來陪了這麼多孩子,想要看到的是什麼?該怎麼開始走出這個路?」
談著談著,藍老師眼神突然閃過一絲攫爍,她說,協會要做的事很多!今年開始,重點放在把所有技術性的東西標準化,讓它學術化。時間久了,希望有一整套專業的培訓課程,除了入校陪伴,會有一個部門專門辦老師增能——也就是說,老師應著他自己的心來做專業成長,不是為了政策,就是為了能好好把教學生教好。「長遠方面我更想做的是……每三年提一個教育政策白皮書;臺灣跟其他國家不一樣,很多國家有一個非營利單位,他們會專心研究教育要做甚麼,臺灣所有東西都來自政策。我認為要有一些不同的聲音才有辦法取得平衡,政府才會開始認真去思考他們的東西要不要調整?想想為什麼每次教改看起來有課綱,但是從來沒有到位。說真的,真正的力量還是在大家手上,正因為希望教育更好,所以期待自己有做到的那一天。至於,這路要到哪一天才能看到盡頭……不知道,但我知道,這路,肯定要走很久。」
採訪告一段落,陪老師走出弘道大樓,夜色初降,操場裡運動打球的孩子們,充滿活力。學習,從來就是一條永無止盡的路。我腦中再次浮現一段文字——幫老師就是幫學生,這是2017年7月號親子天下對受訪者所下的副標。她是藍偉瑩。《禮記.學記》提及,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說的就是她這樣的引路人吧,在教育革新的這一路上,她不只是先行者,她,一直都在。
藍偉瑩 老師
現任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均一師資培育中心執行長。
擁有國立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在離開體制內之前,曾擔任臺北市中教科課程督學、臺北市麗山高中教務主任與化學老師、新北市金陵女中秘書與化學教師。
在超過24年的教學資歷中,極度了解學校課程教學與學生學習樣貌,也深度參與課綱相關配套推動與審議,是國內推動教師學習共同體的重要推手,更是吸引數千名教師安心跟隨的社群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