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廖桂賢 2017-06-03
近日,北台灣降下又急又猛的暴雨,在各地造成嚴重的水災。降雨本是自然現象,但若不幸成災,就是我們該好好討論「韌性城市」的時候了。
探究「韌性」(resilience)這個概念在水患治理中的意義,是過去我博士研究的題目,而博士畢業後的這幾年,我仍持續進行相關研究,也抽空在台灣演講,同時撰文推廣韌性城市的概念。我選擇探索韌性這個題目,出發點是因為看到台灣從城市到鄉下,乃至於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大大小小河溪,在防洪的大旗下被整得面目全非,生態破壞殆盡,所以忍不住想問:難道河流一定得被如此破壞,才能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嗎?起源於生態學中的「韌性」概念,給了我答案。
(廖桂賢教授授權刊載於明道中學APP,全文於鳴人堂〈韌性城市不是「不淹水」,而是「不怕水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