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 / 張柏韋

◎ 採訪整理∕李竹婷(《明道文藝》編輯)

◎ 圖∕一隅有花 提供

 

如果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收藏清單,那麼「一隅有花」肯定被許多人列為自己的私藏,當初偶然點進他們的粉絲專頁,一眼傾心,貼文中分享著如何照顧當週的花束,相片細膩地拍攝出每種花的獨特之美, 有時則敘說著感性的話語、溫暖的字句,如同他們的期待:「把花帶入大家的生活,用最簡單的方式,讓大家一隅有花,因為有花而感到幸福。」美的培養是從生活中開始,「一隅有花」認為,花不只是特殊節日的禮品,而是能成為日常生活的習慣,欣賞著這大地給予的恩賜——花草的美好。

 

沒有店面的網路花店

「一隅有花」是間網路花店,由創辦人亦瑀和柏韋所經營,主要提供顧客預訂每週鮮花的服務,每個禮拜一他們親自前往花市選擇當週的花材,再回到工作室去葉整理、包裝成花束後,交由快遞配送至訂閱者手中,讓預訂週花的人們在日常中有了鮮花的作伴。每週都能收到一束鮮花,這樣的生活提案著實讓人心動,當下的我也立刻查詢了送貨的地點,卻因只限於台北地區而扼腕,後來因事北上時,甚至還傳了訊息詢問能不能前往購買?他們遺憾地回覆,作為一間網路花店,並沒有實體的店面,而工作室只開放訂閱每週鮮花的客人前來取貨。

這也不禁讓人好奇,一開始為何會想開花店?又是如何構想這間花店的運作模式?柏韋回應,最初開花店是因為小亦(亦瑀)很喜歡花,從家鄉北上求學及工作時,面對臺北的生活壓力及緊湊步調,小亦常常去花市買花,透過植物來安撫內心的不適應,而小亦的媽媽本身對園藝的研究,在植物方面有著豐富的知識,連帶地影響小亦對植物有著深刻的眷戀,單純地想要在生活裡有花、有物的想法成為後來開設花店的原因。

至於,以網路花店的模式,則是因為實體店面仍須負擔店租成本,而一般人在花市買花的經驗卻無法少量購買,促使他們想到了另一種可能,從花市批發的花材,透過人們經由預訂的方式買到一小花束。這想法的試行,經由雲端表單詢問意見,得到一百多人的參與,確定市場的正面回饋後,才正式成立花店。網路花店也與他們的初衷一致,花不只是特殊節日的禮品,花也不應只侷限在一間店的空間,而是走入每個人的生活中。

柏韋也坦言,自己之前並不會特別注意花草,是因為小亦的關係愛屋及烏,開始關心自然中的花草萬物,當空間多了綠色植栽的存在,氛圍也會變得不一樣,就像他們目前工作室的植物少說也有三、四十種呢!

 

美感來自於豐富的感官經驗

每週一束花,從最初到今年四月中也迎來了第一百週,在這兩年的時間裡,「一隅有花」的花束總是予人清新的風格,面對不同花材的搭配,從不俗豔,簡單的包裝卻能覺察他們本身的美感品味。

當問及他們的美感是如何養成的,小亦是設計師,原本所學就與設計相關,再加上感性的個性,對美的感受力更為敏銳,柏韋進一步分析美感的培養是由視野及自信心而來的:當視野夠寬廣、見過的事物夠多元,就能分辨出其中的好壞,以他自己的例子而言,之前他曾在歐洲待過一段時間,親眼見過歐洲的城市景觀,如街道、標語、建築物等深具設計感,回到臺灣舉目所見,卻只能勉強及格,但這在他還未出國前並不會感受這麼深刻,因此盡可能地開拓自己的學習視野,就能比較出其中的差異;而自信心則是主觀的結果,如何去推銷心中所謂的美,柏韋舉例十九世紀的印象派畫作,在當時並不受學院欣賞,畫家們決定自主發起畫展抗衡官方沙龍,也將他們所認為的美宣傳給世人。

美學的養分來自本身所關注的書籍、電影和音樂,柏韋提及自己目前正在閱讀的一本書——《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書中主角在一場摩托車公路旅行中,思辨人生也探討哲學。不受限任何閱讀類型,盡可能去充實自己的知識,柏韋也說著,相較於他的文青朋友們的閱讀,自己其實是無法相比的,但貼文的文字卻還是能看出小亦與柏韋長久閱讀的累積,真誠地把自己的所見所感傾訴大眾,不單單只把花束當作吸引顧客購買的物件,而是透過花浪漫的詮釋他們所喜歡的生活方式,他們更希望帶給人們不一樣的體驗,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樣貌。

「一隅有花」的花束,每週都選擇一種主花,再搭配相襯的花材,如何去注意到每種花的獨特,柏韋分享他自己的經驗,他相信每種花都有屬於自己的美,深入認識後就能察覺它的特別之處,並將自己的聯想與花的知識分享給大家;至於花束搭配的美感,也直言這與個人的直覺或感官經驗有關,就像小亦及其他花藝師對美的感受一定更為敏感,也具有比常人更為敏銳的空間感,如何在瓶中展現那把花束之美,這是他們的天賦,但另一方面,美感也沒有絕對正確的標準,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方式,差別只在於是否能引起他人的共鳴,但這也不是好壞的標準,順著自己心思又未嘗不可。

 

從植物中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

「有沒有自己最喜歡的花呢?」「我蠻博愛的,每隔一段時間也會不太一樣,但我喜歡蜷曲的花,像是翠珠或是罌粟花。」柏韋說著,罌粟花細長的莖葉彎曲,而花瓣卻如薄片,放置花瓶內每朵花向著不同的角度恣意生長,而罌粟花也代表著「獻給死者的花」,筆者因而得以解惑,英國在2014年為紀念因世界大戰而身亡的將士與百姓,自倫敦塔至草皮佈滿鮮紅的陶瓷罌粟花,既是猶如傾瀉而下的鮮血,亦是追悼著他們的犧牲。「小亦則是很喜歡聖誕玫瑰,它的學名是嚏根草,在《哈利波特》被J.K.羅琳當成製作魔藥的成分。」如此有趣的學名,又因魔法的神祕加持,難怪小亦會這麼著迷於聖誕玫瑰。

聊起喜歡的花,柏韋也感性地說著與植物相處時的心態,如同人一般,並非每朵花都是完美無瑕,但那些缺陷之處,卻可能是它更為迷人的地方,選擇接受它當下的模樣,才是更為重要的,也提醒著自己去接受每個時候的自己。

而花總有凋零之時,與之相處,我們也學習著如何告別,柏韋更深入地說,如同海格爾(Martin Heidegger)所提出的「向死而生」概念,我們每個人其實自出生之後就朝死亡邁進,但只有我們真正意識到死亡,才會去理解生命的意義。面對自然萬物的歸根,死亡其實也意謂著重生,生命的本質本是如此,能這麼想的話,對於離開與失去也能再多一點的釋懷。

 

理想生活的想望

期望把花帶入大家的生活中,但他們自己對理想生活的想像又會是什麼樣子?原本以為柏韋會興奮地描述出腦海中的藍圖,卻也務實的說著, 我的理想生活其實是會一直改變的, 當完成了自己的想像後,就會再設定下一個目標,最理想的目標會是無限趨近或是一直轉換的過程,依現狀來說,不論是美感教科書計畫或是花店,都希望能達到原本設定的目標, 之後若還有其他想做的事,也能有足夠的財富與良好的身體狀態。

將花帶入生活的理念,使日常因鮮花的點綴更顯生命的旺盛與美好, 每當收到訂花者的回應分享,都是給予小亦和柏韋的鼓勵。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是自己做出的選擇,「一隅有花」送上暖心的花束伴你左右,在那些平凡或是搖晃的日子裡,做你安心的依靠。

 


 

一隅有花

我們一直想做些什麼,改變現在人們的生活狀態。

改變的方法很多,我們選擇開一家花店。

賣生活的花,每週挑選新鮮花材,配送到你們手中。

植物有點像音樂;他們造成的變化儘管難以衡量,但我們都知道她會影響你我的情緒。

他們是生命的縮影,

與我們一樣,都會歷經成長綻放與老去。

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希望有把這樣的心情傳給你們:)

Similar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