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張佳祺(《明道文藝》編輯)
◎專訪/黃建豪
◎照片/嚎哮排演提供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長達約1分鐘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王子的一段獨白,黃建豪在 TED talk 舞台上以此告訴大家目前臺灣劇場的現況,或許只有那0.01%的人知道 that is the question 後面接下來的內容,就如同臺灣劇場的現況,表演藝術似乎令人感覺高不可攀?
與嚎哮劇團的創辦人之一黃建豪認識, 就是在明道中學舉辦的TEDxYouth@MingdaoHS舞台上, 要說起黃建豪踏上劇場之路的故事,也必須從明道中學的校園裡說起。「回想自己,天呀!高中時期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還記得學校有舉辦校內的英語話劇比賽,以班級為單位參加,自己就和同學們改編當時很紅的蜘蛛人,並創作出「美女與蜘蛛人」的戲碼,從綜合高中部一路比到全校,而擔任男主角的黃建豪拿下「最佳男主角」, 他印象很深刻:「我一共也只有七句台詞而已!」很疑惑,但很開心。也是因為如此,當時的班導周凌漢老師看在眼裡,就在學測考完要選填大學志願時,建議黃建豪改填中山大學的劇場藝術學系。劇場藝術?這對當時的他來說完全是陌生的領域,原本用刪去法僅考慮讀外文、法律、政治等科系,現在冒出來全新的東西,感覺很有趣。他說:「我當時對藝術學校一點概念也沒有,甚至不知道有臺藝大、北藝大的存在,只覺得反正就試試看。」
無心插柳?好像是很多藝術工作者的必經之路。一路到了中山大學甄選入學的集體面試環節,黃建豪一踏進準備室就被其他面試者的積極態度嚇到了, 好多人在暖身、拉筋、劈腿、伏地挺身,反觀自己就像一個突然被推進來的過路人。數日後,竟然錄取了!當自己還在猶豫要不要去讀的時候,父母親就爽快地推他一把,說:「你就去念看看好了!」就這樣,在中山大學僅第二屆的新興科系裡就讀,系上只有三位專任老師,教授理論、表演與導演和舞臺設計。「其實,剛開始念的時候滿迷惘的。」所以他坦承大學一年級時,曾翹課一個禮拜到臺北找高中同學聊聊,但後來發現他們所學的東西似乎也不是自己想要的,那我到底想要什麼呢?所幸,回到學校後呂柏伸教授邀請他進入「臺南人劇團」,推動一系列青年劇展的計畫,在身心靈都有劇團的依靠之下,一路走到了大四畢業。
持續,十年的排演課
眼看大四要畢業了,為了測試自己在大學是否真的有學到東西? 黃建豪特別去考了臺北藝術大學的研究所,「如果有考進去的話, 就好像蓋了一個國家認證標章。」到了研究所參加術科面試時,他就選了開頭提及的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王子的獨白,順利成為中山劇藝系畢業第一位考上北藝大表演組的學生。
但依然在熟悉的地方迷了路? 考上研究所的前兩年,還是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直到一門「排演課」,為了獲得學分,首次和同班同學蕭東益合作搭檔。他說明,這門課的條件是必須在外面舉辦一場售票演出,我跟蕭東益都不是北藝大大學部直升,相對資源比較少, 雖然彼此沒有合作過,但經常聊起對戲劇的看法,我們透過申請當時「臺北藝穗節」可以免費提供表演場地的方案, 展開合作。情急之下,就選用兩人名字的各一個字, 組成「嚎哮排演」,正是為了黃建「豪」與「蕭」東益的「排演」課學分。「沒想到,做到現在10多年了!」
嚎哮排演從2011成立,2014年正式立案,到現在已經跨過10年, 黃建豪分析,前期,我們都是為了很有目的性的修學分;中期,則是感覺做戲的過程很好玩,學弟妹們也覺得跟我們在一起很有意思,所以願意情義相挺,沒有利益關係; 但未來,嚎哮排演要像一個品牌, 我們定義自己「不分創作媒介,在說有趣故事」所以,像脫口秀、現場演出、漫才、拍攝、影像等,我們都有涉獵。
戲棚下蹲久了,機會就是你的?
就如同現在很多的自媒體一樣,嚎哮排演也是想盡辦法讓觀眾認識他們。從一開始的原創作品, 到改編經典文本,以及近幾年發展的YouTube頻道,甚至投稿大型影展。像是之前嚎哮排演就曾將《等待果陀》改編成太空版,還把好萊塢電影《今晚誰當家》改編成《今晚都去你家》的舞臺劇演出。至於YouTube頻道則是從2017年左右開始經營,當時臺灣YouTuber大爆發,嚎哮也搭上了那波順風車,經過這些年的經營,從原本觀眾數大約1~2萬,直到蕭東益所扮演的「匿名者」這個角色爆紅,瞬間在一個月之內漲到11~12萬人,也間接帶動了之前頻道上其他的影音作品被看見。
黃建豪表示,一檔排了三個月的戲,在兩廳院的實驗劇場演出,觀眾頂多200人,但如果我們把戲劇的小想法,透過網路平臺傳播,即使一天僅100人看到,累積一年也有5~6000人,至少曝光的機會更多, 而且還可以用不同形式去接觸不同的觀眾群。所以,嚎哮在2018年第一次投了中華電信的MOD影展就入圍,之後幾期投稿也都有得獎, 受到不少鼓勵。今年,他們想要挑戰更加精緻化的影像製作,就投了臺灣電影藝術界頗具代表性的「金穗獎」,雖然沒有入選,但竟然受到知名影評人聞天祥先生的邀請, 去擔任金穗獎「社群名人獎」的評審。
「其實,我們的努力真的有被看到。」黃建豪事後詢問聞天祥老師,得知老師對嚎哮的劇場演出、網路影片都有印象。果陀劇團的葉向華營運長也對他們的演出風格讚譽有佳。因此,這也讓他們決定每年都要有一部比較精緻的作品產出,一方面為自己的品牌打廣告, 也可以讓更多好的劇場演員被看到。
藝術和商業是可以並存的
「你就回來教書嘛!」這是黃建豪的父母之前最常跟他說的一句話。尤其在2017~18年之間,嚎哮的經濟來源比較不穩定。黃建豪也說,我們常常看到咖啡廳裡面打工的年輕男女,他們往往都有另一個身分,有可能就是演員、導演之類的, 一邊打工、一邊跑甄選、排戲,為了就是要負擔生活費、繳房租。我常在想, 「自己經歷了劇場、大學、研究所,觀察這幾年為什麼臺灣戲劇環境一直沒有變好? 很納悶,大家到底在劇場裡學到什麼?」黃建豪認為,臺灣戲劇市場不夠大,主要跟創作的內容很有關係,大家習慣把國外那些成熟市場深奧難懂的作品推薦給普羅大眾, 讓大家剛開始接觸就是金字塔頂端的部分,很容易就打退堂鼓。
不過, 透過早年的相聲瓦舍、近年的博恩秀,開始讓大家看到劇場、脫口秀的魅力, 觀眾也自然會去關注這些演員們的其他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劇場演員也去演電視、電影的,例如:《俗女養成記》的謝盈萱、《親愛的房客》的墨子儀等。不過,劇場裡其實還有很多優秀的演員,只是礙於不是臺灣主流媒體喜歡的面孔,就少了很多機會,我們常常可以在Netflix看到國外影集充滿各式各樣的演員,如果我們能從演員這塊開發市場多樣性的話,就能有機會把觀眾的基礎養大。
其實現在臺灣的三大表演場館:臺北兩廳院、高雄衛武營、臺中歌劇院,在規劃節目的時候,都有意識到這個藝術殿堂要對外開放,需要邀請更多各式各樣的人進來,不只是金字塔頂端的藝術,也要展現大眾能接受的親切感,而不是聳立在那邊像一座雕像。
我希望我們做得東西可以像電影一樣, 「我們週末去看電影好嗎?」有一天也能改成:「週末我們去看嚎哮排演吧!」如此自然且生活化。戲劇就是一種娛樂,同時藝術也是一種商業。就像美國百老匯很商業,但也同時也有很多經典藝術,所以「藝術和商業是可以並存的」,指示如何找到對的方式? 對的題材?對的內容?這才是我們現在的主要課題。
迷路迷久了,總有走出去的一天。嚎哮排演在經歷十年大關後,現在已漸入佳境,開始有一位戲劇系的畢業生來擔任導演助理,增加固定班底演員,與學長合作編劇。而黃建豪則是擔任團長的角色,逐漸看到他們未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