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耀仁(國立屏東大學科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 圖/霹靂國際多媒體提供
2022年7月,霹靂國際多媒體(以下簡稱霹靂)製作的電影《素還真》,於臺北電影獎一舉囊括三大獎項:最佳動畫片、最佳造型設計、最佳傑出技術(聲音演出),此外,入選韓國富川國際奇幻電影節、加拿大奇幻電影節,並於瑞士紐沙特國際奇幻電影節獲獎……凡此種種,都讓人看見霹靂在布袋戲內容創造上,從1960年代金光野臺戲,而至1970年代轉入電視臺演出,再至千禧年以降成為大螢幕主角,一再求新求變的作品更迭,除了回應公司核心理念「玩轉新意」外,更可從中窺見尋求國際能見度之企圖。
對此,霹靂品牌總監黃政嘉表示,一路走來最大的差異,在於面向閱聽眾的「視角」不同,也就是訴求對象從過去聚集在廟埕前的民眾, 轉而訴諸電視臺前的觀眾,再至走進電影院的大眾,「就以2000年上映的《聖石傳說》來說,想要傳達的概念是:布袋戲也可以走進第八藝術,也就是說,布袋戲的影視娛樂和其他影視一樣,都該被重視與被看見!」黃政嘉說,因為這個緣故,當時格外著眼技術的提升,試圖證明布袋戲也有資格躍入影視「最高殿堂」。到了《素還真》,儘管布袋戲化作電影, 但如何製作「國際級」的內容、打開國際市場,讓更多年輕世代、更多閱聽眾喜歡布袋戲,這是現階段至為重要的目標。
「事實上,臺灣影視創作面對的競爭,就是不折不扣的國際市場!」黃政嘉指出,臺灣市場開放、容納來自各國的影視內容,所以霹靂製作的影視作品也被置於國際級的場域中, 與歐美、東亞等創意人共同搶奪市場大餅。在影音串流平臺乃至3C技術發達的前提下,閱聽眾收視習慣不再如昔,他們擁有多元化的選擇權,創作者如何突出自身內容、如何被看見與被消費,成為布袋戲投入這一片影視競爭紅海中,不得不正視的課題。「這條路真的很辛苦!」黃政嘉表示,臺灣影視製作環境以及國際交流等,基本上都很不足,「比方我們要打造布袋戲成為國際級IP,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沒有人才!」除了缺乏創作出能接軌符合國際市場接受的劇本能力外,如何與國際合作也是一大課題,尤其如何讓國外觀眾也能懂得布袋戲的表演形式及文本,也需要適度的教育與轉化,畢竟布袋戲有其先天限制,畢竟不是所有國際閱聽眾都懂得其中要義。因此對於向來習於動畫的觀影者而言,在收視的認知上往往會出現扞格。
也因此,2016年由臺灣與日本合作的《Thunderbolt Fantasy東離劍遊紀》,儘管看似打開進軍日本的管道,「但真正成功的收視仍在臺灣, 相對於動漫產業來說,《Thunderbolt Fantasy東離劍遊紀》在日本的市場還有進步空間!」對此,如何進行人才培養,以及如何針對表演予以轉化, 成為霹靂近年致力的重點。
保有布袋戲的武俠傳統
儘管藉由製作電影以進軍國際市場,然而2022年1月上映的《素還真》,票房卻不如預期,獨立媒體《報導者》專欄「法律人追劇」即指出:「(《素還真》)相形於20年前破億的《聖石傳說》則顯黯淡。明明是更好的拍攝技術、更多的製作經費,卻達不到過往的熱潮,背後代表的意義耐人尋味。霹靂布袋戲戲迷流失跟斷層恐怕是難以忽視的箇中原因──曾經每週追逐劇集的孩子長成大人,這些大人的孩子卻很難再像以前投入在霹靂布袋戲的懷抱中,這種世代的落差,是否宣告這產業走入了老兵不死逐漸凋零的夕陽之中?」
對此,黃政嘉坦言「打擊很大」,但她也反駁指出,就同類型作品而言,銷售成績其實是好的,只不過臺灣市場太小,所以才必須邁向國際市場,「可惜的是,目前沒有人才,也沒有眼界……」黃政嘉解釋,所謂眼界指的是整體的創作觀,她分析霹靂的優勢在於製偶技術良善、造型精緻,但攝影視角乃至「多人創作的管理有待強化」。要改善這樣的問題,必須具備完善的創作環境與制度,從而導入國際思維與視野,「好消息是,政府已逐漸意識到這樣的趨勢,導入國際創作坊,能跟其他創作者學習。」
黃政嘉指出,霹靂自己也有創作部門,也積極透過與其他製作單位學習與合作等,將新的思維與技術帶入團隊,「其中最擔心的,或許是既有觀眾能否接受改變?」她說,布袋戲蘊含中華傳統儒家思想,尤其是「俠義」的概念與符碼,向來是布袋戲至為重要的表演形式與精神哲理。也因此,相較於其他偶戲,布袋戲的表演更重視「氣」的流動,「是動態的, 而非靜態演示。」黃政嘉指出,布袋戲凸顯了儒家思維與俠義世界,所以早期透過布袋戲謝神,除了表達敬意之外,也從中彰顯忠義之氣。
武俠題材一度在臺灣風行,連帶布袋戲也受惠,像是1970年代紅極一時的《雲州大儒俠》,主角史豔文被設定為忠勇孝義四全君子,不單文武雙全、行俠仗義,更以天下興亡為己任,而這些設定皆反映了儒家精神。然而時至今日,儒家思想變得單薄,武俠類型劇也逐漸式微,更遑論過往閱讀武俠小說的傳統,「去學校上通識課,同學面對武俠是陌生的, 甚至不懂為何人要為了一個約定而如此執著?」黃政嘉指出,過往強調大我、為國為民的敘事觀,而今轉化成小我、為己為利的敘事觀,這也成為向來強調武俠觀布袋戲的隱憂,「當代的武俠變成了仙俠,著眼於俊男美女,觀眾的品味也因此改變了!」黃政嘉說,現在反而是韓國重視傳統武俠的演繹,尤以「條漫」(長條漫畫)為代表,而迪士尼所演繹的武俠,例如《尚氣與十環傳奇》、《媽的多重宇宙》等,則是加入了新的元素加以翻轉。
再次喚起粉絲的布袋戲魂
前述的國外內容,事實上都是霹靂競爭的對手,也是霹靂為求生存而不得不面對的挑戰。針對部分既有觀眾質疑:是否會因此失去布袋戲的傳統精神?黃政嘉表示,觀影習慣的轉變,意味著創作者也必須改變,因為無論如何抵抗,終究都會受到大潮流的影響,甚至產生被同化之可能。
事實上,霹靂被質疑並非現在才發生,早在《雲州大儒俠》進軍電視臺之際,即曾遭到抨擊:破壞傳統。但黃政嘉表示,要打開布袋戲的市場,前提是允許各式各樣布袋戲的存在,換言之,霹靂喚起了許多閱聽眾的布袋戲魂,這也是布袋戲無論傳統或創新,得以在市場中被看見、被重視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家要共好共榮,而不是計較誰傳統、誰不傳統, 因為當代的市場是非常競爭的,要生存下去才能延續傳統!」
也因此,除了戲劇創作以及週邊商品的產出外,黃政嘉指出,霹靂真正的聚客力其實有很大部分來自線下活動,像是霹靂魔幻音樂會的舉辦, 透過戲偶與真人互動,臺下觀眾可以近距離欣賞何謂「操控戲偶之美」, 尤其令國外觀眾驚豔的,是原本毫無生氣的、木頭似的偶具,在操偶師的巧手下,瞬間活了過來、彷若賦予了有血有肉的魂靈,「這是必須近距離接觸,才能誘發的美與感受。」此外,面對當代盛行的二創文化,黃政嘉也表示非常歡迎,「因為那意味著霹靂被觀眾看重,才有二創的可能!」她也提到,不宜介入二創,讓二創者可以自由發揮創意,從而引發其他跟隨者的關注。
「但相對於臺灣同人誌販售會(CWT)等活動,布袋戲二創仍屬弱勢,這也是我們的隱憂。」黃政嘉解釋,欠缺二創意味著年輕人不願投入, 沒有投入就沒有推廣,因為二創的精神在於「喜歡這個東西,所以要讓其他人也知道它的好」。對於外界常說「布袋戲迷流失」,黃政嘉指出,原本的戲迷逐漸在流失,但更重要的是要讓「新的戲迷」進來,也因此,霹靂試圖透過開發許多不同的類型文本,來促使新的戲迷也投入布袋戲之中,例如《Thunderbolt Fantasy東離劍遊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外,他們也針對親子社群發展「小霹靂」系列,並與公視臺語臺合作,希望能從中培養新一代的戲迷。
「如果我們不走向成為國際級的IP,我們將會面臨生存的問題,因為市場不會等我們慢慢進步!」黃政嘉憂心道,臺灣戲劇其實面臨了許多壓力,只不過傳統戲曲演出面臨更大的壓力。面對所謂「世界擂臺賽」的殘酷競爭,霹靂拚盡全力,希望可以讓更多人看到其中的俠義傳統、儒家精神,誠如素還真一直以來縈繞在戲迷腦海中的臺詞: 「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
霹靂儼然撐起臺灣布袋戲的半邊天,相信假以時日,將使這一獨特的表演藝術推廣得更加縱深——玩轉新意, 展現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