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 吳素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專任教授)
◎ 撰寫 林雯琪(明道文藝社長)
現今繁忙的生活步調下,我不知道有多少觀眾願意買一張票進入國家劇院或者各種演藝廳博物館, 去聆聽去觀賞去感受一場藝術的饗宴。但我知道有一群藝術家,正努力在各種可能的場域,讓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當他們從世界各國著名的藝術殿堂優雅地接受觀眾如雷的喝采之後,總是馬不停蹄地用同樣鄭重的粉墨登場,走入人們的生活,走入當下,走入各個角落,也走入所有庶民的眼底心中 。
有人說這是非典型的表演藝術,也有人說這是環境劇場。純粹門外漢的我,很直觀地認為, 形式其次,這是美學作為生活元素的一次進擊,意義殊遠。
先得有一群人滿腦傻勁地義無反顧,得到滋養的庶民生活才能走回它應有的樣貌。《莊子。知北遊》中寫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除了四時遞嬗、萬物枯榮,藝術做為美學的具體代言,理應回到生活。
因為有前輩領頭,無私奉獻,臺灣所展現的藝術動能才會如此生生不息。
說起臺灣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專任副教授吳素君老師肯定是箇中翹楚,吳老師自稱是臺灣第一代本土培育的專業舞者、舞蹈教育者及舞蹈創作者。不論身處哪一個角色,她總是舞臺上最閃亮的一顆星。
吳老師曾經是雲門舞集與臺北越界舞團創始團員及主要舞者,雲門與越界系列經典作品都有老師的身影,除了深刻詮釋雲門《白蛇傳》裏的白蛇以及《薪傳》中的孕婦角色讓人難忘,越界膾炙人口的《心之安放》《傳說》《蝕》《失樂園》《沈香屑》《愛玲說》《客途秋恨》《花月正春風》《時光旅社》等等… 都是吳老師心血之作。
1994年,吳老師個人舞展『吳素君‧優舞記事』讓國內舞蹈界的藝術典範有了定位,國內知名的舞評人讚嘆: 她不僅精確掌握傳統戲曲裡程式化的手、眼、身、法、步,更將沒有既定章法的後現代形式張羅成舞臺上動人的一道風景, 充滿故事張力。專業舞者吳素君永遠是臺上臺下目光的焦點;而在舞蹈創作上,老師著力也越來越深, 影響遍及全球。多年來,她與數十位藝術家及編舞者合作,演出上百支舞碼, 並隨團赴歐、美、亞洲二十餘國,在臺灣及世界各大藝術節的兩百多個專業舞臺上,演出超過六百場次。
舞臺上的吳素君,多貌、專注而細緻;舞臺下的吳老師吳導,揉合傳統歌、舞、樂為臺灣南管發展走出分水嶺,開創了全新的舞臺視野。她的跨界合作,精彩不遑多讓,《遊園驚夢》、青春版《牡丹亭》、《和氏璧》、《魚腸劍》無一不是國家歌劇院經典巨作,直到2014擔任《孽子》舞臺劇舞蹈總監及編舞,更為舞臺藝術之跨域結合寫下新頁。
吳老師如此深具傳統文化底蘊的藝術修為有何緣起?老師說「高中時剛好有個機緣認識俞大綱先生- 林懷民老師的精神導師,我跟著他唸了很久的詩,他每天幫我上課、帶我去看戲劇。所以進雲門之前我就已經在做準備。進了雲門,學習上是多方並進的,我們跟瑪莎·葛蘭姆學的是西方技巧,但我們同時也在戲曲學院學壓腿、做武功,還要上太極呢,那時候我們的基礎打得很扎實,感覺東西方的基本功已經在我們身體裡面扎根了。」
簡單的回應卻帶出令人打從心底讚佩不已的答案–不管作為一個學習者還是藝術教育者,扎實是不二法門。從雲門的舞者到白先勇老師《孽子》的舞蹈編導,她傾全力貫徹的是讓藝術可以真正落入人心, 成為一種撼動生命的力量。
這股力量正在我們所生長的土地上一點一滴匯聚成流。所以,不扎實起不了效果。尤其是人才的發掘與培育。
一直以來,吳老師努力提攜後學,堅持著一份比專業更重要的藝術傳承使命,「每個時代因為環境不同都有他必須克服的問題。我們那個時代有我們那個時代的好處, 不管多苦,即使只能土法煉鋼都無所謂,大家是因為愛得要死才去做這個事。」老師笑一笑, 緩緩說道:踏上舞者這條路早就知道不可能賺錢,會非常辛苦。不顧一切投入,就是想要證實舞者也是知識分子,也是藝術家,是文化傳達者。這是舞者共同且不變的目標。「舞者這名字是林老師創造出來的,專業舞者的出現讓大家知道這是一種專業,不是隨便做做開心就好。」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是一種使命感, 這正是吳老師走過的時代精神。
「那時候的我們相對是比較輕鬆的,沒有這麼多競爭。現在要認識一個舞者真的比較難。」走過來時路,吳老師對當下的新秀藝術家,特別是舞者,賞識有加。那些一有機會就獲得大力推薦的優秀舞團跟舞者,在吳老師慧眼之下各自精彩。「我覺得舞蹈是臺灣面向世界時最顯眼的一個藝術。這麼一個小島,舞者為數不少,因為我們有很多舞蹈專業學校,世界各大舞團都有我們的畢業生,我覺得這是很不容易的成就。」
從雲門舞者起步,她對於雲門舞集之所以能闖出舉世注目的藝術成就,點滴在心。轉身成為教育者及編導,她專業且敬業。
「培養專業人才需要時間,一個能上臺的舞者至少需要1 0 年的養成。為了向世界吸取更多的養分,必須一步一步來,先把很好的技術、很好的舞者推出去,將來就會有很好的編舞者出來,可以把話說得更清楚一點,把專業傳達得更清楚一點, 甚至出現一些領袖人物…」吳老師做為藝術傳承者的希望, 就在她滔滔不絕的欲言又止中……
「我很想幫他們,很希望有更好的人出來。」完成無數經典大作的吳老師喜愛舞臺但不戀棧,「沒有什麼東西非要我不可,有比我更適合的當然由他去做。我們精力有限,但我們更想看到好東西。」靠幕前幕後所有先行者建立起共同的覺知,才能協力找出人才,育才與傳承才會變成大家肩上願意共同承擔的使命。
計畫性培養藝術人才的目的在於推廣以生活美學為基底的藝術涵養。更多人願意投入藝文相關活動,讓藝術成為庶民生活中習慣接觸的養分, 美學素養才能落實。「這種齊力推動的認知太重要了。只要用力夠深,不論場域大小都會產生效益。比如現在很多舞團及劇團多方嘗試的環境劇場,就是讓藝術推出去的契機。我從30年前就開始做環境劇場,我認文只要東西適合,不管多小眾,都該盡量把它做好。」
不論在哪裡, 關鍵是把事做好。「過去我們常說,臺灣的孩子不習慣進圖書館、不習慣進博物館、不習慣進劇場,那我們這些藝術表演者現在唯一要做的是全心全力把事情做好。舞者、編導、劇組甚至是觀眾,都要盡一己之力,把藝文推廣這件事做到最好。」老師的意思是,當所有的人在自己的位置上有所作為有所堅持,進劇場就跟進圖書館博物館一樣,在生活中成為習慣,自然水到渠成。
努力可以不懈是因為一直以來從沒忘記肩上的使命,這是藝術家用一生所形塑的最美的姿態, 也是吳素君老師藝術人生最動人的寫照。1994年的個人舞展讓舞評家因為表演能力的幅度之廣向吳素君歡呼致敬,2022,在臺北仁愛路四段的車水馬龍中,咖啡館一處不起眼的角落,筆者從急於對話到傾心聆聽,我淺薄的藝術心靈有了小小的領悟:對一個以表演藝術為舞臺的藝術家而言,透過肢體律動或者各種形式的展示跟觀眾對話,那是一個神聖而讓人期待的使命。不顧一切完成使命,則是傳承過程中最美的風景。為這風景,他們的腳步,從來不曾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