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珍

走進挑高、明亮的岩館。環繞著我的是各種不同顏色岩塊和地形組成的牆面。幾個常見的面孔也已經出現,大家互相點頭打個招呼,熱身之際,腦袋也慢慢開機,一邊思考上次沒能完成的路線,等會該怎麼攻克才好。

這就是我的星期天上午日常。

攀岩這幾年蔚為風行,逐漸從小眾的極限運動愛好者普及到一般人的生活中,在2020年的東京奧運中,更是被首次納入比賽項目中。那種靠著有限立足點、挑戰專注和全身協調,克服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落的刺激感,是這個運動吸引人的原因。而究竟,攀岩具體在做什麼、又還有什麼迷人之處呢?

我的攀岩之路

我對球類運動不是特別在行,但從小就喜歡爬上爬下,朋友們總是稱呼我為「野人」。既然是個野人,攀岩順理成章就應該是我的領域吧——起碼當朋友邀我去室內上攀時,我是這麼想的。

第一次攀岩時,憑著腎上腺素爆發的快感,在其他人還在克服離地恐懼時,我已經迅速地完成了幾條簡單的路線。但是得意的時間沒有太久,爬個幾趟後,我的手臂很快就痠痛無力,連舉個手都會抖。越爬越摔,最後帶了好幾個破皮回家。再加上上攀每次都要有專業確保訓練的岩伴,也就沒有持續下去。

真正開始攀岩,是到了新加坡工作之後,因為想拓展生活圈,恰好室內攀岩在新加坡是個普遍的運動,於是約了一些新朋友再度嘗試。室內攀岩分為兩種,一種是高度較高、需要綁繩及確保伙伴的「上攀」,另一種是高度較低,不需綁繩也不需確保,但透過比較厚的軟墊保護的「抱石」(後續將再詳細介紹)。方便起見,我們選擇了抱石,而這也成為我真正愛上攀岩的契機。

愛上攀岩的理由

攀岩乍似是個注重手臂、需要上肢力量的運動,但實際上是需要全身協調、運用不同肌群、兼具肌爆發力、肌耐力、柔軟度、專注力甚至腦力的運動。當你越接觸它,越會發現攀岩不只是體能上的挑戰,更蘊含著很多有趣的哲理。怎麼說呢?讓我來舉幾個例:
● 要學會爬,先學會怎麼摔:抱石不像上攀有繩索保護,因此在攀爬的過程中,你可能因為無力、踩空而摔落到軟墊上,這時候,如何安全地「著陸」就是攀爬者必須歷經的第一堂課。初學者首次抱石時,工作人員會教導並確保你學會正確的墜落姿勢,讓你避免「失敗」時帶來的嚴重損傷。在現實中也是如此,奮不顧身聽起來固然浪漫,但為自己留有餘地才能走得長遠。
● 腳法比手法更重要:在攀岩的過程中,因為專注眼前的目標,初學者不自覺地會過度用手去帶領身體的移動,甚至為了不墜落,緊抓著岩塊硬撐,導致手臂很快就過度疲累。很多新手常會以為是自己臂力不足,但熟不知,攀岩更重的是腳法和重心的控制。在《攀岩技術教本》一書中提到,腳的力量通常是手的3 倍以上。一般人拉十幾下單槓很困難,但做十幾下深蹲人人都做得到。「如何用腳」在攀岩中反而更加地重要。
● 動作中反應得出決心:岩上跳躍是一個必要的進階攀岩技巧。做為矮個子的我,剛開始練習經歷了無數的失敗和挫折,怪罪自己的爆發力不夠。一旁好心的岩友觀察了我的動作,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根本不是身體素質的問題,而是因為「害怕墜地和有可能的功虧一簣,而根本沒有認真跳」,硬是激我放手一搏。在成功的那剎那,我發現真的就是那麼玄,心理影響生理,相信自己,全力去做,你真的做得到!

除了這些有趣的領悟,攀岩還有更多讓人著迷的原因:
● 不只靠體力,更是腦力運動:英文中稱呼「完攀一條攀岩路線」為solving a problem,由此可見,攀岩不但是體能上的考驗,更像是個謎題。因為在岩壁上容易消耗體力,攀岩者往往在開始攀登前就會開始規劃路線——哪隻手要抓哪個點,右腳先採哪、左腳再上哪個點等等。在體力有限的情況下,怎麼有效地完攀,仰賴閱讀路線的能力及對於自己身體優∕劣勢的了解。
● 一條路線,多種解法:即便是同一條路線,因著每個人的身形和身體素質不同,每個人完攀的方式也可能各不相同,沒有標準答案。想想攀岩其實挺公平的——就在我抱怨高個子輕鬆一站就能突破我需要跳躍的障礙時,我的高個子朋友們也羨慕我的重心低、在侷促的手點腳點時能夠移動有餘;而在我羨慕上肢有力的男性友人們能輕鬆把自己「盪」上去時,他們卻也容易因為過度仰賴力量而缺乏技巧,在進階的路線中遇到瓶頸。
● 可以是個人運動,也可以是社交運動:抱石是一個人也可以開始的活動。你可以選擇跟自己較勁,但在更多情況下,你可能會發現身邊也有人跟你在挑戰一樣的路線,不但可以觀摩各自的爬法,彼此間也很自然地會互相激勵。還記得有一次遇到了一條路線,必須放開雙手,僅靠雙腳和臀部的重心,在很小的岩點間移動。這是非常考驗冷靜和重心挪移技巧的一個關卡。當我摒氣凝神通過,最後一個跳躍抓到完攀點的時候,發現不知不覺旁邊素昧平生的岩友們都鼓掌為我喝采!不管是跟朋友或陌生人,都能因為有同樣的目標,而自然開啟話題。這樣的溫馨感,也是我愛上攀岩的一大原因!
● 為旅遊增加新的體驗:每個地方和岩館都有自己的風格。自從體會攀岩的有趣之後,每到一個新的城市旅遊,我也會造訪當地的岩館,嘗試不同的「問題」。 我曾在香港的東龍島參加戶外攀岩,在20公尺高的岩壁上聆聽海浪拍岸的浪花聲、遠眺開闊的海景、曾在英國見識到跑酷般的動態路線、在日本則是講求動作的細膩和協調。只要帶上一雙攀岩鞋,增加一些當地的獨特體驗,甚至認識新朋友,不失為一種將生活形態融入旅行的有趣方式。

說了再多,總是不及親身體驗,更能直接體會到攀岩的樂趣。如果你對攀岩躍躍欲試,以下的攀岩資訊提供你參考。


攀岩小知識

常見的攀岩類型

傳統的攀岩是起初為了克服登山時的困難,透過不同攀岩器材、裝備協助攀登者跨越障礙的技術,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獨立的運動項目。隨著室內人工岩場的興趣,攀岩不再需要遠赴郊外就能體驗攀岩的樂趣,因此運動攀岩越來越受到歡迎。室內人工攀岩場的兩大類型,都屬於運動攀岩的範圍,分為:
● 上攀:岩牆高度通常在10-25公尺,因為高度較高,攀爬時必須綁繩及穿戴確保裝備(如吊帶、快扣等),並且在攀岩時,下方必須有一名確保員協助。由於路線較長,比較講求肌耐力及有效的身體擺放姿勢以節省力量的損耗。
● 抱石:岩牆高度大多在3-4公尺,因此用比較厚的軟墊作為防護措施。不需綁繩也不需確保,只需要一雙岩鞋就能開始。跟上攀比起來,更強調爆發力和不同的身體控制技巧。

另外,在奧運及正式賽事的比賽項目中,還多了一種叫做「速度攀登」的類型。速度攀岩就好像是在垂直的岩壁上進行百米賽跑,誰到達頂點得快,誰就勝出。速度攀登的牆面高度固定15公尺,你可以猜到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記錄是多快嗎?只要5秒鐘!!!

攀岩的基本規則

攀岩的規則很簡單。在室內攀岩中,會由同樣顏色的岩點(或多數岩館會在岩點旁貼上不同顏色的貼紙)組成一條路線。路線的起始和終點亦會被定義好。起攀時,雙手必須穩定抓住指定的起攀點,並且雙腳離地,然後依照路線,最後雙手穩定碰觸到完攀點結束。過程當中,手和腳都只能碰觸這條顏色的石頭,但是順序或方式不拘。透過限制手、腳點,路徑的難度可以有相當大的彈性。

攀岩好去處

隨著攀岩越來越盛行,全臺灣也有越來越多的戶外、室內攀岩場地可以嘗試。如果你有興趣,這裡整理一些室內的場地提供參考:
● 臺北各大運動中心:運動攀岩風氣整體在北部比較熱絡,臺北的各大運動中心通常也都會有高度牆或抱石牆可以提供練習。如果是上攀的話,現場也都會有工作人員指導或幫助確保。
● 原岩(T-Up):在攀岩圈評價很好的一間岩館,擁有多家分店。除了臺北萬華本館之外,在臺北的中和、南港、桃園的楊梅、中壢也都有場地。有適合新手的路線,但整體以中高難度的路線較多,具有挑戰性,同時也提供攀岩教學課程
● Dapro:位於臺中南屯區的綜合攀岩館,初學者友善,同時擁有抱石牆、高度牆,和速度攀岩牆,三種體驗一次滿足,還有網美點可以拍照。攀岩場內附設咖啡區,爬累了可以休息。
● 攀吶:位在臺中東區,以抱石為主的岩館,空間明亮舒服、氣氛溫馨。由愛好攀岩的岩友合資開設,對於路線的設計相當用心,可以練習運用不同的攀岩技巧。有平面、傾斜角還有一個小小的拱門。多樣化的空間,是從初學者到老手都很適合的地方。

Similar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