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陳又瑄 彭秋芬 圖片/Notpla
在全世界的永續趨勢以及政府的限塑政策下,臺灣的環保意識也逐漸抬頭。近年來,不少冠有「生物可分解」、「生物基」等字樣的「綠色產品」出現,試圖取代一次性塑膠容器。然而,這些號稱可於自然界中分解的材質,真的能完全回歸大自然嗎?
(綠媒體授權刊載於明道中學APP,全文於綠媒體 〔[永續設計]「大自然自帶最佳解方」:可完成分解的海藻薄膜和海藻紙,看倫敦的B型企業Notpla如何把包裝變不見〕)
![]() | ![]() |
文字/陳又瑄 彭秋芬 圖片/Notpla
在全世界的永續趨勢以及政府的限塑政策下,臺灣的環保意識也逐漸抬頭。近年來,不少冠有「生物可分解」、「生物基」等字樣的「綠色產品」出現,試圖取代一次性塑膠容器。然而,這些號稱可於自然界中分解的材質,真的能完全回歸大自然嗎?
(綠媒體授權刊載於明道中學APP,全文於綠媒體 〔[永續設計]「大自然自帶最佳解方」:可完成分解的海藻薄膜和海藻紙,看倫敦的B型企業Notpla如何把包裝變不見〕)
文/羅之盈 圖/台積電 你隨身攜帶的手機裡,有晶片;你敲打的鍵盤、儲存文件的隨身碟、電視螢幕的啟…
文/TNL Brand Studio 儘管台灣近年提倡多元族群、共榮共好,不過事實上我們距離實質公平、…
文:時時 圖:Scott Sherrill-Mix 每年喝下數千顆每年約有 80億公噸的塑膠垃圾流…
文 / 林鳳琪、陳育晟 , 圖 / Freepik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無接觸」「避群聚」漸漸成為…
文:方念萱 圖:mikotoraw 兩年前初夏,我與A聯絡上。我當時正進行「未經同意散布性私密影像」…
文/胡潔曦 鯨落可以說是生命的延續之源,而這些殞落至海底的鯨豚有如「金山銀山」,不僅能提供大量的有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