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鄭惠珊(《明道文藝》編輯)
專訪/樂活襪之鄉博物館董事長劉信佑、總經理劉晏良、江姵槿經理
圖/樂活襪之鄉博物館提供

民國七零年代是臺灣面臨重要變局的時期。無論是什麼年紀的人們,回望過去,都無法不承認,雖然那時的人們未曾感受到,但它在那個時刻,的確巧妙的成了架在兩個時代的一座時光之橋。不同行業領域的人們,以及臺灣社會,都抱著期待的心情,準備勇敢向前、縱身一躍。

而產業文化轉型是現今許多企業必須面對的重要議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企業不僅需要適應新的科技和商業模式,更需要調整組織文化和價值觀以符合新的趨勢和需求。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掌握產業文化轉型的關鍵,將有助於企業保持競爭力並持續成長。

藉由這次的主題,有幸探訪了彰化縣的一個小鄉鎮,在當地有一間老襪廠,而它是如何從過去專為全球大小品牌代工,超過一億雙襪子的代工

大廠,毅然決定轉型成立彰化縣第一家織襪觀光工廠,從觀光切入,成功轉型自有品牌,重現新生機呢?

襪子的故鄉

「如果社頭倒了一根電線桿壓到人,那個人一定就是董事長」這句話是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早年對當地織襪業蓬勃發展、老闆眾多的評語。社頭董事長為什麼這麼多?靠的正是全臺灣最強的織襪產業鏈。在彰化社頭還有這麼一句話:「芭樂多、襪子多、董事長多」,可以看出社頭鄉過去是臺灣製作襪子產業的重鎮,在民國七零年代左右,全盛時期,全球超過六成的襪子都是來自於社頭。

以社頭火車站為中心,方圓三公里內,目前仍隱身約200家大大小小的織襪相關廠商,撐起臺灣超過八成的織襪產量。

為什麼不產棉紗的地方,會成為全臺灣最強且具國際競爭力的織襪聚落呢?

日治末期,原在新竹設立織襪工廠的鄭岑及鄭學父子,為了躲避二戰空襲,帶著手搖編織機,疏散至社頭鄉清水岩一帶,並成立了「勝利織襪廠」。由於手搖編織機,製襪速度緩慢,供不應求,為求解決,鄭氏父子帶動鄉民投入製襪行列,以大量人力提升產量,短短幾年,他聘雇愈來愈多在地員工,讓原本以農業為主的社頭,逐漸發展出紡織專業,改變成以織襪為大宗,為社頭帶來可觀財富。

民國六零年代後,政府提倡「客廳即工廠」,許多員工根據各自的專業買下相對應的機臺,將原先一條龍的製襪流程打散,成為社頭「協力廠多」與「董事長多」的雛型。光一條襪子產業,就能產生五個老闆:製襪的、翻面的、車縫連結頭的、還有定型跟包裝的;面積不過36平方公里的社頭鄉,卻在40年前擁有大約400家襪子相關工廠,社頭的董事長多與織襪業密不可分,也使得社頭鄉有襪子王國的美稱。

但隨著大陸廉價勞力市場的興起,社頭襪子產業開始面臨挑戰……

白手起家 成立織襪王國

在民國57年至65年間,劉信佑董事長原任職於臺灣第一家襪子工廠──大同實業,後來因遇上石油危機,工廠營運不善而倒閉,早期沒有所謂的遣散費,且當時的工業也還不是非常興盛,為了生存,董事長只好自己買中古機器,負責提供「製襪原料」。

當年在社頭只要肯做就有飯吃,劉信佑和妻子兩個人白手起家,蓋了第一家鐵皮工廠,因為當時外銷需求量大,製襪生意發展得很快,劉家全家不分大小也投入其中,由於董事長自己本身就是維修師,能處理大大小小的問題,再加上機臺運作24小時不間斷,不到兩年的時間,不但機臺擴增,也開始擴編員工。

之後不只做襪子,劉信佑董事長還設計改良織襪機,甚至做起紗線生意,民國80年,他率先將彈性纖維導入機能性襪業及運動襪品,「細細一條卻不能沒有它」,過去襪子的成分只有棉,所以穿起來不貼身、不舒適,彈性紗的出現,改變了襪子的材質,也改變了市場,劉家靠著販售彈性紗,在社頭織襪界撐起一片天,也大幅提升了襪業的附加價值。

傳產轉型觀光 社頭襪廠日不落

花無百日紅,民國95年開始,大陸廉價勞工市場興起,加上臺灣出口得被課徵17%增值稅,臺灣襪子產業的外銷優勢便不再,劉信佑只好開始,在家裡頭生產襪子,那時候幾乎每走幾步路,就看到一個家庭靠著幾臺機器,做起代工,隨著生意蒸蒸日上,劉信佑還接了好幾家國際大廠的訂單,但跟許多工廠一樣,為了競爭,必須外移大陸,沒想到訂單滿檔的榮景,沒過多久就面臨越來越多的削價競爭,工廠也差點經營不下去……

「因為我公司還有幾乎將近100個家庭,要是結束營業,可能這些家庭生計會出問題,未必每一家,但總是要考慮到這個原因,市場競爭,訂單又有限,無法提高價格就只能賠錢,想想工廠裡面還有將近100個家庭,要是結束營業,這些家庭的生計也會連帶出問題……」劉信佑回想當初緩緩說道

想到大批合作的工廠,還有跟了幾十年的員工,如果繼續低價競爭,遲早得面臨倒閉,於是召開了家庭會議,結論是『老工廠必須轉型』,這

也讓從小沒做過襪子的劉晏良,重新跟著老爸學起,「盯工廠、學用機器、翻襪子」,在這過程劉晏良發現,許多社頭老師傅都會偷偷留一手,擔心織襪產業沒落的他,於是大膽建議父親,將襪子製程通通攤在陽光下,成立觀光工廠,吸引人潮。

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在襪子窟裡賣襪子,是不是頭腦壞掉?」樂活襪之鄉博物館行銷部經理江姵槿說,當時家人決定做襪子觀光工廠,同業都笑到不行,因為十個社頭人,九個穿襪子不用錢。可是面對中國大陸低價傾銷廉價棉襪,江姵槿和老公劉晏良很清楚,中小企業再不思考轉型升級,全力投入創新研發,做自有品牌,必將被市場淘汰。

劉晏良說:「這些投資在前輩眼中,會覺得是種浪費,他們都覺得,這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任務,你是在襪子窟裡面賣襪子,左鄰右舍,家家戶戶,襪子是多到穿不完,甚至還有人襪子是穿免錢的,結果你竟然打算在襪子窟裡面,在社頭這邊賣襪子,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很多人每天早上,第一個時間就是騎摩托車,經過我們店門口,看一下你有沒有客人,或是你什麼時候要倒?甚至還問我,你一個月營業額夠不夠你付那些員工薪水啊?」

雖然不被外界看好,反而激起劉家人大團結。第二代劉晏良總經理回國之後,就決定開始做品牌,他把自家工廠與社頭的織襪歷史結合,成立臺灣第一家襪子觀光工廠,用產業故事當骨架,人潮來了讓客人了解,一雙好的襪子是如何製作完成,再透過活動,讓社頭的襪子歷史從小扎根,雖然劉晏良說觀光工廠的壽命通常只有五年,五年期限一到就得重新翻修,活動也得再想過,每一次都是不小的開銷,可這個曾經紅極一時的產業,如果消逝那會有多令人惋惜……當品牌不是只有自家公司,想到的是那曾經輝煌的臺灣驕傲,社頭襪子產業才能繼續在世界舞臺發光。

「別人不敢做的,我們就要更努力去做。」江經理說,公公的看法其實很前衛,也很支持創新,這也是她和老公決定回鄉打拼的主要原因。當初成立觀光工廠,同業大都不看好,莫名之中,也給了我們非常多的壓力。事實上,很多傳統產業的長輩不敢創新,導致第二代也不願接手,「其他人被綁手綁腳的,我們反倒是被公公推著走。」

這條轉型之路,除了成立國內第一家襪子觀光工廠,以體驗行銷帶動品牌行銷之外,更積極和工研院等單位合作,開發出極抗臭襪、透氣高爾夫球襪等機能型襪品,擴大產品品項,搶攻內需市場。江經理還記得,樂活觀光工廠成立之後,第一年做得很辛苦,因為當時外縣市人到彰化玩,只會去八卦山大佛、鹿港小鎮,要讓大家知道社頭,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後來觀光工廠陸續開發出「襪子娃娃DIY」,加上周休二日帶動親子遊、部落客在網路平臺大力推薦,以及媒體的陸續曝光,才逐步打開知名度。

未來願景,打造織襪百年品牌

從小生活在襪子堆的劉晏良,回想起小時候因為生長在三合院,爸爸顧機器,媽媽也會從旁協助,從有意識開始,就覺得自己跟襪子有一種切不斷的血緣關係;「我們當然希望把它傳承下去」,劉晏良總經理認為,現在國外競爭性很大,如果想要做到像國外那樣的百年事業,經營一個百年品牌,而產品又可以根留臺灣,為了提高這樣的競爭力,你的附加價值一定要提高,現今在臺灣雖說有很多的機能商品,但事實上還是得倚靠全世界的外銷來支持;所以現在我們就

是展望,希望新一代的觀光工廠能夠有不一樣的變化,不但能讓客人去體驗、去感受,甚至提供更人性化、更貼近客人的需求的服務。

二代接手,自創品牌是一個挑戰外,為了研發新產品,推出機能襪,劉晏良開始說服父親顛覆守舊的刻板印象,原本擔心父親反對,沒想到董事長反而是非常鼓勵創新,大力的支持轉型、自創品牌、投資新設備,面對困難遇到挫折,對於傳產人來說就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成立了樂活襪之鄉博物館之後,劉晏良與江姵槿夫妻倆又有了新的想法,希望推動社頭織襪產業與在地農業結合,進一步規劃小旅行,讓民眾來到社頭,不但可以買襪子,還有農特產品可以買,讓社頭成為真正的樂活襪之鄉。

經歷過輝煌,再面臨織襪產業的沒落,劉家人的向心力成立品牌、創立觀光工廠,透過高品質的好襪,繼續將織襪王國的社頭推往國際。我問董事長什麼是他成功的秘訣?他說,利用自己的技術,一步一腳印,不好高鶩遠,要先學會解決眼前的困境,如同織襪的步驟,每一步都極其重要,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

Similar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