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耀仁(國立屏東大學科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專訪/大愛感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鼎銘
◎照片/張耀仁
發願,必須發利益眾生的大願,並且隨時隨地的身體力行。(證嚴法師靜思語)
清淨在源頭:清淨自己的心
「我們與坊間業者最大的區別,不只致力於再生創新,更重要的是傳遞『愛與善的教育理念』給大眾!」大愛感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李鼎銘表示,自2008年12月10日創立公司以來,大愛感恩科技始終秉持證嚴法師「與地球共生息」的理念,不僅是國內第一家環保公益團體,更樂於將愛護地球的教育理念傳播出去,讓更多人理解環保5R,包括:
(1) 減量(Reduce):減少丟棄垃圾量。
(2) 重複使用(Reuse):避免使用一次性消耗容器或產品。
(3) 維修(Repair):重視維修保養,延長物品使用壽命。
(4) 拒絕(Refuse):拒用無環保觀念產品。
(5) 回收(Recycle):回收使用再生產品。
「換言之,愛護地球應該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李鼎銘指出:「大愛感恩科技從中試圖傳達:垃圾不是垃圾,是城市的礦產。」他解釋,這並非叫大家拚命製造垃圾,而是「回收好,不用更好」,也就是說,清靜在源頭不是分類,「是清靜自己的心。」因為心態改變了,觀念跟著轉變,自然而然行動也發生了正向變化。
談起大愛感恩科技令人稱道之處,在於每年回收六千萬支寶特瓶,節省的石油可繞行臺灣7757圈,節省的水資源可供卅三萬六千餘位臺灣人每日用水量。並自2012年迄今,連續十餘年獲得全球回收標準認證,透過加工處理後,這些寶特瓶再生成紗,從而織造布料、環保衣,此外,亦產製綠建築材料、塑膠射出系列,迄今已開發千件以上的產品。「許多人跑來問我,外面不少大企業做相同的事,你們公司有何獨特之處?」李鼎銘說,大愛感恩科技在七千餘個回收據點的協助下,有別於坊間一般企業的做法:首先,寶特瓶瓶身與瓶蓋經由人工完全分開,比起坊間利用浮除槽分離瓶蓋與瓶身難免有誤,產品良率達成近百分之百;其次,瓶蓋因為與瓶身有效分離,故可做成文件夾等,等同瓶蓋、瓶身都受到妥善的運用,相較於坊間浮除完成後,浮在水面的物質必須以廢棄物處理,大愛感恩科技顯然更為環保。
「我們不是在製造一個冷冰冰的再生產品,而是富有『愛』的產品。」李鼎銘解釋,大愛感恩科技從設立迄今,就是講究那一份「愛」,但愛是抽象的,「因此我們透過看得到、用得到、感受得到的再生產品以及回收流程,讓使用者體會:『我也可以做得到!』由此改變行為。」李鼎銘說:「行為改變,帶動家裡改變,進而促成社區的改變,最終擴及全體的轉變。」他表示,這就好比「百年樹人」的教育力量,所謂涓滴成流,終究能夠蔚為大河。
「其實,環保回收吃力不討好,回收的利潤低,處理成本卻很高。」李鼎銘說,縱使困難重重,他們依舊堅持最初的教育信念,自創立以來已進行五、六千場的演講,影響二、三百萬人,「讓他們內心埋下一個源頭,也就是『心念』,而不是讚嘆:哇!大愛感恩科技做得很好啊。」李鼎銘說:「只要結合擁有同樣心念的人,人人都可以超越大愛感恩科技、人人也都可以有效進行環保。」
「我們關注的不是硬體、技術,而是軟體、信念。」李鼎銘表示:「只要有信念,就能夠身體力行,也就能夠為環保地球盡一份心力。」
發心立願付出,要有毅力,還要放下身段,才能恆持。(證嚴法師靜思語)
為善競爭的初心:大夥共同完成一件有意義的事
「所謂綠色環保創新,這在過去的教科書裡是沒有的。」問及研發過程中,遭遇何種困難,李鼎銘坦誠表示:「我們不是專家,但我們是全臺唯一的社會企業。」他解釋,臺灣對於社會企業迄今未有共識的定義,相較於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以及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社會企業( Social Enterprise, SE)的差異在於:前二者屬於非營利組織,後者則是「為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的企業」或「以企業手段、商業創新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的企業」。就大愛感恩科技而言,主要係為解決環保議題而存在,「我們一個人若想做國際賑災,一百元、一千元都很難確保是否能準確抵達災民手中。」李鼎銘指出,但倘若把錢捐給大愛這類的慈善團體,則能夠將這份善意,有效傳達到幾千幾百里外的災民手上,讓他們感受到世界的關懷與溫暖。
「所以古時有云:粒米成蘿,滴水成河。」李鼎銘表示,大愛感恩科技的存在,就是為了集合眾人之力,共同成就環保的美意。「迄今為止,我們都走在未知的世界裡,所以困難肯定是有的,甚至有許多刻意模仿的競爭者。」李鼎銘表示,之所以有模仿,乃因背後「有利可圖」,但他歡迎大家來模仿,畢竟個中的困難遠比外界想像還要艱深,「不過正是社會企業,所以我們比起別人更有解決困難的能力。」李鼎銘說,凡事遇到困難,他們可以請教社會賢達,對方往往會欣然參與,「因為目的『不是為我』,是為了社會共同的利益。」也由於這個緣故,李鼎銘將他們的合作工廠視為「夥伴」,而非代工廠,「我們講求的是:完成這個產品後,彼此的貢獻度是什麼?」李鼎銘說,從這個角度出發,雙方的競爭不是著眼於你三毛、我五毛,而是「為何我的貢獻度輸給了對方」?
「也就是為善競爭!」李鼎銘指出,大愛感恩科技之所以成為翻轉、創新產業,並非為了錢,而是能夠結合產官學,共同解決個中遭遇的問題。「我們公司真的很特別,成立那年遇到金融海嘯,期間歷經疫病大流行,但迄今公司依舊穩定成長。」李鼎銘自問,為什麼?「因為遇到太多的好人、太多的貴人,大家有志一同,共同實踐一件『有意義』的事。」他舉例,一開始公司只有四個人,一位企業家見狀,介紹非常優秀的會計師給他,只因公司若要壯大,財務勢必有條不紊。此外,遇上產品研發問題,也有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工業技術研究院等,「透過『借力使力,資源共享』的方式,一起完成社會志業。」李鼎銘說:「畢竟,公司不是屬於我的,是社會共有。」
李鼎銘提到,他會和所有廠商見面,告訴他們所謂「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 ROI)與「社會投資報酬率」(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SROI)的差異。「今天來到這裡,要不要做生意沒有關係,但地球暖化迫在眉睫,我們是否能共同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也因為此一認知,許多廠商樂於與大愛感恩科技合作。尤其早於聯合國於2015年所提出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早於十六年前公司創立之際,大愛感恩科技即致力於達成永續議題,「我們並非為了符合永續指標而存在,相反的,我們是以愛、以善為出發點。」李鼎銘說:「因此自然而然就會想到如何永續、如何避免地球持續暖化。」
愛不是要求對方,而是要由自身的付出,無條件的奉獻,做到事事圓滿。(證嚴法師靜思語)
生命、物命與慧命:在世每一天要好好珍惜
十六年來,大愛感恩科技研發的再生毛毯協助了許多災民,「同樣是以寶特瓶回收製成的這條毛毯,如果放在門市裡,銷售員只會解釋它的原料、成分是什麼。」李鼎銘說:「然而,交到災民的手上,他會意識到生命的無常。」換言之,平常不會意識到生命的脆弱,等到獲得賑災物資,才赫然體會到人的渺小,也更珍惜活在世上的每一天。
除了體悟生命之外,再生毛毯係由原本被視為垃圾的寶特瓶製作,因此也意味著「物命」。「我常跟災民說,你們也可以做好事!」李鼎銘表示,每次當他這麼提起,災民總會以不可思議的表情看著他:「我就是什麼都沒有了,才來領你的物資啊。」李鼎銘解釋,災區因為飲用水不乾淨,所以瓶裝水特別多,也就意味著留下許多空的寶特瓶。一條毛毯是以六十八支寶特瓶製成,倘若將空瓶回收,或可換得六塊八毛的費用,「這筆錢可以拿去幫助比你更困苦的人!」李鼎銘鼓勵災民:「你只是一時不幸,但有些人是一生不幸,相較起來,我們已經幸福太多。」由此可知,一條毛毯不只是毛毯而已,它還具備了教育意義,從中傳遞愛與善的信念。
除了反思生命、體察物命之外,大愛感恩科技製作的再生毛毯也體現了「慧命」。李鼎銘說:「這條毛毯固然溫暖了災民的身體,但它的背後,其實蘊含了臺灣善心人士、有愛的『老菩薩』等人的付出。」李鼎銘表示,這些本該含貽弄孫的銀髮族,頂著烈日在回收站分類寶特瓶,從中體現了「愛地球」之外,也是在做「天下事」,乃因寶特瓶可以再製成紗、織造成毯,因此前往災區賑災,他也期許災民在獲得溫暖後,有朝一日也幫助他人,實現善的循環、愛的傳遞。
「有因有果,毛毯是果,但因呢?」李鼎銘告訴那些驚嘆大愛感恩科技的開發中國家:「不要只是急於複製,而是要理解:一條毛毯匯聚了多少愛心?能夠把這份愛心帶回去自己的國家,那才是真正的『複製』。」展望公司願景,李鼎銘期許對內能夠維持永續的核心精神;對外能夠發揚善的科技、善的設計,無論如何,他念茲在茲的依舊是「愛的力量」:「Simple action, big different(小小舉動,大大不同)!」
誠如大愛感恩科技會議室裡,懸掛巨幅證嚴法師的圖像,她娓娓道來:「愛的力量是很大的,回收就是如此。就像火金姑,不要輕視火金姑的光亮。你看牠發光飛起來了,一閃一閃亮晶晶。」
但願我們都是一閃一閃的火金姑,但願地球常在,愛與善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