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涂月華 圖:John McGarvey

當塑膠從垃圾桶回到你我的餐桌上

1939年,二次大戰後,資材缺乏,西方國家開始用塑膠取代橡膠等天然材質,塑膠材質低廉的價格很快的成為多數日常生活用品製作時採用的原料。1980年代,台灣第一支保特瓶廣告由百事可樂推出,我還記得當時上課的老師問我們看了這個廣告之後有什麼樣的心得與感想?台下的學生一臉茫然。老師說,這個瓶子不會破,那它必須經過多長的時間才能夠被分解?答案是1000年。塑膠所產生的環境問題還不只在於它必須經過1000年才能分解,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塑膠製品在陽光底下分解時,會釋出甲烷(Methane)、乙烯(Ethylene)兩種化合物,前者是比二氧化碳更吸熱的強力溫室氣體,全球升溫潛能值是二氧化碳的36倍,加劇氣候變遷,後者則會刺激呼吸道,並且造成人體中毒。

(幸福文化出版社授權刊載於明道中學APP,全文於關鍵評論網〈《不塑過日子》:當塑膠從垃圾桶回到你我的餐桌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Similar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