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阮莉媛(NGUYEN LE DUYEN)、阮玉女(NGUYEN NGOC NU)

◎ 採訪整理/張佳祺(《明道文藝》編輯)

◎ 圖/阮莉媛、阮玉女 提供,張佳祺 攝影


  沿著大甲溪河岸,一路蜿蜒向上,隔了七年又再次回到新社白毛臺,因著這次的採訪任務,想起當年參加的那場僅有兩名畢業生的福民國小畢業典禮。師長們從早上就開始張羅,爸爸們負責烤大豬,媽媽們負責料理,傍晚白毛臺上、下坪地區20多戶家庭,一家一道菜,在校園中擺起星光buffet,宛如社區慶典。這場另類的畢業典禮,其宴席料理的特色除了展現社區的團結與人情味外,竟是一場異國料理廚藝秀,越南牛肉炒河粉、七層糕、春捲、印尼沙嗲、薑黃飯、炸蝦餅等,這些都是當地新住民媽媽們傳承的家鄉味。

  臺中新社白毛臺是緊鄰大甲溪河畔海拔700公尺的山坡河階臺地,區域面積不大,僅有20多戶,居民幾乎都是以務農為主,種葡萄、枇杷、梅子、番茄等,地處偏遠平時又要照顧農作物,年輕人很難有機會認識異性,因此目前將近一半的居民都是與外籍配偶結婚,早期是印尼籍居多,現在大多數是越南籍。阮莉媛、阮玉女兩位越南籍新住民,是同一天、坐同一臺車來到此處落地生根的,一待就是18年,兩人聊起當初來臺灣的那場大膽賭局,仍歷歷在目。


來參加一場「相親走秀」吧!

  一群妙齡少女相繼來到胡志明市的飯店,目測預估有上百人,宛如大型企業面試,一次一組人進去與四位來自臺灣的男士們見面,有人大方檢視條件、有人害羞扭捏,鳳梨西瓜各有喜好,再由婚姻仲介當場翻譯提問,看完一組再看下一組。阮玉女形容當時情景:「感覺就像在參加走秀選美活動!」當時年僅21歲的阮玉女,高中畢業後在胡志明市的咖啡廳工作,家鄉永龍省距離市區有2~3小時的車程,家人以務農為主。還記得當初相親時,玉女自己也有一套選拔標準,先看看腳的膚色白不白?手上有沒有長繭?再問從事什麼工作?殊不知,臺灣的果農工作時會穿雨鞋、帶手套,跟越南的不同,因為生活文化的認知差異,造就這段緣份,現在看來,當事人也能以「鬧了個笑話」的方式帶過了。她不諱言,當初是因為「錢」才選擇嫁來臺灣,拒絕了越南正在追求她的男孩子,賭上自己的未來。現在,玉女育有兩個孩子,一個高二、一個國三,藉著手機網路的發達,自己也當起了媒人,介紹從小認識的妹妹也嫁到白毛臺,小孩子已經有兩三個月大了!

  南越同塔省湄公河畔的阮莉媛,在熱鬧的鄉下、大片的稻田中長大,小時候經常散步到湄公河邊洗澡、玩水、游泳。同樣也是21歲,因為看到自己的表阿姨三年前嫁到臺灣,感覺生活過得不錯,表阿姨帶著自己的兒子跟幾個朋友一起回越南相親。從認識到結婚,不過短短2~3天的時間,因為臺灣男方的簽證僅有一週的時間,所以必需速戰速決,兩人先在越南辦了婚禮,女方才能申請來臺灣的簽證,過程需要兩個月左右的時間,這段期間女方就開始上基礎中文課程。當時的阮莉媛才高中剛畢業不到半年,都還沒出社會,家中小孩三女二男,排行老大,雖然父母親務農,但也像早期臺灣社會一樣,父母都期待孩子專心讀書,所以小時候不太需要進田裡幫忙。「我們都像公主一樣!」阮莉媛笑說,沒想到現在嫁到臺灣農家,種葡萄、枇杷、番茄,一整年都需要照顧農作。「雖然跟想像中的不一樣,不過習慣就好!」


民以食為天──福民國小&農家生活

  從少女時代,到孩子的媽,輕輕的一句:「習慣了就好。」或許很難想像當時女孩們從桃園機場一路哭上山的情景,有經驗的仲介早已告知來接機的新郎們,這都是正常現象……。

  2002年春節前夕,一臺九人座的廂型車載著新郎新娘們,從白天開到黑夜,一路走走停停。阮玉女述說,晚上進入白毛臺的山路特別可怕,黑濛濛的什麼都看不見,蜿蜒的山路,車上坐著三個越南新娘,依照住家的遠近一個個陸續下車,她是最後一個下車的。「當時快嚇死了,以為自己要被賣掉!」走筆至此,深深感佩這些女孩們哪裡來的勇氣,身為臺灣現代青年,這些的故事即便在夢中都很難想像,更何況她們親身經歷了一切。現在,還能當成茶餘飯後的玩笑話!

  二十年前臺灣很少東南亞商店,越南移民能帶來的東西不多,唯一能一解相思之情的只有「家鄉味」。阮莉媛是家中的大姊,從國小就會煮飯,傳承自媽媽的料理手藝,用香蘭葉及椰奶製作的七層糕、夏天清新爽口的越式春捲、酸辣湯等,都是莉媛的拿手好菜。當然,好料理也要有展現的舞台,民國99至104年教育部在福民國小設立數位機會中心(Digital OpportunityCenter,簡稱DOC),在當地深耕多年的福民國小張曉蕙總務主任,勤走社區邀請大家利用農閒之餘,再度進入校園學習攝影、製作網頁、行銷等數位技能,間接串起了社區的凝聚力。

  放學後,附近居民三三兩兩來到福民國小中庭的大長桌,坐著一邊泡茶一邊聊天,順便帶來自家生產的水果或零食,相互分享,有時便接著參與DOC的課程活動。2013年夏天,我第一次參加福民國小的畢業典禮,年底時還被邀請一起在學校的操場上露營跨年,雖然最後沒有應邀出席,但聽阮莉媛的老公陳信宏先生說:「當天的氣氛很讚!我們一起聊天到凌晨,現在都還記得。」

  身處異鄉, 難免會有心情低落、思鄉之情。莉媛說,自己也曾經想過是不是要跟老公分手?不過,想想老公不喝酒、不抽菸、不賭博、會煮飯、顧小孩又認真工作,種種的優點讓我堅持下來,相互忍耐,就是夫妻之間的相處之道吧!「現在,我只想跟老公小孩一起好好生活到老。」除了深耕多年親情的羈絆外,當時福民國小及DOC豐富的課外活動,也讓社區活絡起來,更讓新住民媽媽們有了寄託。「想想老天爺為何讓我們來到這裡?這就是「緣分」吧!」

  至於原本連煮飯做菜都不會的阮玉女,經過多年來參與社區活動的歷練,現在準備20~30人的餐點都不是問題!甚至還有人每年都期待她的越南牛肉河粉呢。


回鄉v.s.回家──混血王子公主們

  少小離家老大回,拜臺灣今年來增加越南航空班機之賜,回鄉的路變得更容易了!來臺18年的阮莉媛回越南僅4次,記得前年一家四口一起回越南家鄉,從小戲水的湄公河因為上游長江三峽大壩的興建,水位至少降低了四五百公尺,家鄉的環境變了,弟弟妹妹們也都成家,第二代孩子們遇到久久不見的表兄弟姊妹,因為語言的差異,也很少有來往互動,跟爺爺奶奶之間的溝通,需要媽媽在場幫忙翻譯才行。

  到底該不該讓小孩學越南語呢?這個問題在現在提起,答案絕對是肯定的。但在十幾年前,外籍媽媽們難免還是會擔心:我的小孩在學校會不會因為媽媽的身分被欺負?阮玉女、阮莉媛兩位媽媽年輕時也曾認為,不想讓自己的小孩學習越南語,擔心會被投以異樣眼光,但現在政府的南向政策、學校的母語教學、網路無國界時代,會越多種語言越有優勢,還是希望孩子們能有機會學習媽媽家鄉的母語,雖算不上文化傳承,但至少讓下一代更有競爭力。

  現在,孩子們都從福民國小畢業,離家到東勢、臺中等地區求學;張曉蕙主任已調至和平國小任職,新社數位機會中心也功成身退;阮玉女曾受邀回福民國小擔任越南語講師,自己的親姐姐也嫁到臺南;阮莉媛繼續在社群平台上大秀越南傳統美食,混血孩子們的基因裡留有母親的味蕾記憶,對越南文化雖不太了解,但對越南美食感到十分驕傲。

  從前那段驚心動魄的來臺故事已成過往回憶,從「忍耐」到「既來之,則安之」,最後「落地生根」。現在的「新住民」,其實也就是「住民」而已。

Similar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