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 / 陳進德 (高雄苓雅區區長)

◎ 採訪整理∕林雯琪(《明道文藝》社長)

◎ 圖∕高雄苓雅區區公所 提供

生活美學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也是生活品味的展現。臺東生活美學館以這一段文字開場,為自己表態,也帶動入館者不一樣的美學思維。

之所以開宗明義談臺東生活美學館,是因為它與苓雅區壁畫群理念高度相似,而苓雅則是本文書寫的主題場景。

除了把生活美學視為生活品味, 兩者都在實踐一個重要的概念:美學的內涵在於創意,在於啟發,在於包容和人性的顯現。而美學的形式在於秩序,在於規律,在於和諧,在於張力。生活美學是一種美感的生活享受。

2019年3月12日,我在高雄苓雅區區長辦公室,一席對話,除了讓我想到臺東,更想到蔣勳,想到許許多多曾經或此刻真實存在的角落。堪稱因緣俱足吧!3月12日,自小最深的記憶是――植樹節。如果今天的對話也能在讀者心底植上一畝綠茵,我想,美的生活也就開展了。

何嘗不是呢!

蔣勳老師談生活美學,說天地有大美。期待在生活美學裡,「美」不再虛無飄渺,不再只是學者專家口中的理論。我們希望「美」能夠踏踏實實在生活裡體現。老師說,西方人常講「景觀」,談的就是你的住家有沒有View。坐在窗口可以眺望出一個空間,例如可以看到河、看到山、甚至是一條漂亮的街道,行道樹綠油油的,這些都叫做「景觀」。

你從自家窗口,看見的是什麼?是你希望看到的嗎?如果不是,你期待看到甚麼?這個答案,在相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很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在高雄苓雅區,居民們應該會給你很一致的答案。因為,他們有得天獨厚的窗景,他們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幅畫。這一切都源於他們有一位很有生活美學素養的「父母官」――陳進德區長於2016年2月上任,三年多的時間,他讓苓雅很不一樣。

點進苓雅區公所官網,「苓雅之美」很吸睛,從106年11月到108年3月,我看到67幅繽紛多彩的照片,正確地說,是67棟上了彩妝的大樓壁面,這是陳區長及行政團隊口中,80幅大型彩繪壁畫中的絕大部分。網友稱這裡是全臺最大彩繪藝術社區,陳區長則斬釘截鐵地說,這是高雄獨一無二的戶外美術館,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把這裡妝點成一場華麗派對,苓雅的居民正踏踏實實享受著推開窗子就有的「景觀」。

從前金區來到苓雅區,陳區長把化腐朽為神奇的小型課桌椅裝置藝術轉化為大幅壁畫,把高雄一區一特色的理念經營得有聲有色――既有極目四望色彩鮮麗、充滿各國文化特色的彩繪創作,作為高雄新打卡景點的苓雅區,戶外美術館的名氣更在訪客口耳相傳中,蔚為佳話。問起團隊,都說是區長本來就有的想法,我們就在區長的指揮下盡其所能。

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現代職場,這件事不是不好做,根本是給自己找難題。

問及起心動念,區長坦言,一區一特色是很高的理想,對那些有農村、漁業、林業或者客家元素的行政區而言,相對比較好推。但,位於市府所在的苓雅,屬於早期開發區,一段期間之後,設備難免老舊、斑駁,如果有機會爭取公部門的經費來維護,還好;如果沒有,就會慢慢退色,跟新建物有落差,產生不協調的視覺印象,難免影響整體景觀。「我們一直思考怎麼做才會有特色。既要結合公私部門,又想幫忙民眾做一些事情,所以開始推動大型建築壁面彩繪計畫。」

大型建築壁面彩繪計畫!乍聽之下,有點不可思議,進一步細聽,真是不可思議。言談間,或許因為觸及初衷,區長眼中有不一樣的光。他說,目前種種都要溯及當年在前金任內的一段小故事。說是小故事,區長娓娓道來,有如一則長篇散賦,時而悠揚時而鏗鏘……

稱為散賦,是因為有餘韻。一批即將報廢焚化的課桌椅,在區長一念之下,彩繪成一件件藝術創作,並在義賣活動中成功地為仙人掌協會募集一筆慈善基金。這就是先前提到的化腐朽為神奇,但更神奇的事發生在另一記鏗鏘之後。

一個跟著陳區長在前金區進行課桌椅彩繪的大學生,讓壁面彩繪的構想成真。這原本愛塗鴉的大男生把噴畫的技術帶進來,讓原本要花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才能完成的一幅畫,一下子就噴完了!「那時他才19歲,還在讀書、正處於愛玩的階段,喜歡到處亂塗鴉,他甚至自己做道具。因為他很喜歡畫,我就想,你這麼喜歡我就找個牆壁給你當畫布,給你一個舞臺,讓你自由塗鴉。」區長笑稱,自己後來才知道,他畫得真好,很有藝術感。「在創作過程,我們清楚感覺他越來越進步。」從一個年輕創作者開始,到廣邀世界各地藝術家為苓雅留下美麗的印記。原來,陳區長不僅是父母官,而且不折不扣疼惜在地子弟。

一開始壓力很大,我會耐心跟同仁溝通,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其實大家心知肚明,做這個,民眾說好就好,不好會被罵,媒體的負面報導很可能隨之而來,說區公所鼓勵人家塗鴉,壓力肯定大。但做為一個執事者,要勇於承擔,覺得方向是對的就去做,勇於嘗試。區長的直言讓我看到一個帶點頑固有渾身傻勁的公務員形象,真正的地方父母官!

事實上,三年內要在社區周邊完成近百幅大型壁面彩繪,非得有股傻勁才行。藝術家邀約、班機食宿安排、大型機具調度、天候……甚至要確保不擾民才可能獲得在地居民的支持及響應,要面面俱到,而且不容絲毫閃失。難嗎?當然艱難。但不做,夢想就只能束之高閣。一點一滴,只要不放棄,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一開始很單純,就是想用顏色翻轉老舊社區,打造一個戶外的美術館,讓民眾可以在轉角的中央路口看到壁畫,應該說,不用買票進博物館就可以看到不同國家的創作。幾年來,因為團隊向心,一直維持這樣的理念與願景,慢慢就形成了一個區的特色。」願景越「畫」越大,陳區長帶著團隊也越做越有勁,目標是100面大型壁畫。「目前進入第三年已經快80幅了,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訴大家,我們已經把苓雅區做成一個難以取代的特色。」

區長自豪的背後有許多成就共好的力量。

「公部門補助總有個底線,不足的部分,就得尋求私人或者國營企業的贊助,所幸,很多企業家都樂意跟我們一起協力做公益。」有錢之外, 有人更重要。邀請藝術家不容易,請藝術家配合當地民情及既有景觀留下精采的作品更不容易。每一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風格,但有些既成的事實是永遠沒有辦法改變的,只能盡量用原創者的畫,再想方設法做微調。真的不行,就得跟住戶溝通,讓住戶接受。

「一開始,我們會去社區做簡報,介紹畫家。」但是居民要的是「知其然」,簡報達成初步溝通之後,必須把住戶都找齊,用草圖跟他們一一溝通。「讓民眾知道我們不用花錢又可以漂漂亮亮,他們就會接受。」區長說得輕鬆,後來才知道, 其實就是個個擊破。「告訴他們,畫起來之後,你們這棟大樓就會很明顯,房價也會變高。」運用事實,改變思維,讓他們慢慢接受,果然,大部分都通過了。「即便有幾個是對立的,我們也會私下透過各方力量拜託居民成全。」

可見,成就共好要有資金要有人脈,還要有不輕易妥協的決心。陳區長帶著公所團隊所做的,豈止是生活美學!放眼所及,不同的元素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每一幅畫都是一則故事。而今,展現多元文化的苓雅區國際街頭藝術節,已經不再只是戶外美術館的概念,在此地拔地而起的,可以是國際觀,是跨文化理解,也可以是單純的因為異國風情而產生的感動。

訪談後,全新的藝術走讀的行程正式開始,我滿懷期待進入童話般的故事,綠意、海洋、童趣……多種主題不同畫風。眼花撩亂有之,目瞪口呆有之,然後,「OMG !」終於在自己的一句句驚呼中響起。下回,當有人跟你提及苓雅彩繪村,千萬不要小看這個以「羚羊」營造意象的南臺灣藝術奇觀,在他還來不及滔滔不絕之前,你可以很有自信的宣告,這裡的「View」,免費,無價。

 


 

高雄苓雅區街頭藝術彩繪壁畫

自105年起,高雄市民政局及苓雅區公所為使高雄苓雅區重現往日風華,邀集各國際知名藝術家及國內頂尖藝術創作者進行苓雅區大型壁畫牆面彩繪、公共物件藝術創作,活化老舊建築牆面,累計已邀請臺灣、比利時、西班牙、巴西、馬來西亞、美國、波多黎各、泰國、澳洲、義大利、荷蘭、瑞士、加拿大、俄羅斯、法國、墨西哥、智利等18個國家,70多面彩繪牆面壁畫,超過45名國內外優秀藝術家進行創作,如今擁有全國首座大型壁畫彩繪社區、全臺最高的13層樓高建築巨幅壁畫,徹底用顏色翻轉城市。

Similar Pos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